西藏守漁人:為了高原生態,再苦再難也要堅持

李海霞

2021年01月08日09:38  來源:人民網-西藏頻道
 

冬日的拉薩,艷陽高照。走進西藏自治區農科院水產所(以下簡稱“水產所”)大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個雅魯藏布江流域沙盤模型。小小的模型,承載著西藏漁業科研工作者們的夢想。在雅魯藏布江土著魚類繁育基地偌大的魚池中,上萬條魚苗聚在一起,場面甚是壯觀。它們將在這裡度過漫長的冬天。待到明年,游向雅魯藏布江,游向更廣闊的天地……守護它們的是一代又一代漁業科研工作者,他們稱自己為“守漁人”。

守什麼?

摸清西藏魚生態家底

距離上次採訪水產所劉海平博士已經過去好幾個月了。幾個月前,他和團隊穿梭於西藏的江河湖泊間,開展漁業資源調查。

再見他還是笑瞇瞇的樣子,隻不過膚色看起來比先前白了一點。“最近都在所裡忙各種事,沒有風吹日晒就白點了。”劉海平笑著說。

對劉海平來說,做野外科考的那段時間忙碌而充實。他會在每天工作結束或者趕路途中,趁著有信號發條朋友圈。在那之前,他從來沒有密集地發過朋友圈,感覺把這些年要說的都說完了。無一例外的是,每條都與西藏魚有關。

圖為科研工作者夏季野外調查。劉海平 攝

在野外的日子裡,劉海平還多了一項技能——拍攝。從剛開始的小白到現在懂得對焦、設置參數、調色等,儼然一副專業攝影師的樣子。“終於我也能發一些有美感的照片吸引大伙兒的注意力了。希望通過這些照片,能讓大家多關注西藏魚,關注保護。”

近幾十年來,隨著西藏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魚類資源面臨著國內其它水域漁業發展所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如部分流域過度捕撈、水利設施建設導致的大壩阻隔、棲息地喪失、生境片段化等。但由於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會經濟特點,它還面臨一些比國內其它水體更為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和挑戰,如外來物種入侵等。再加上西藏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產力低下和高原魚類生長緩慢、資源補充周期長、對生境高度適應和依賴等特點,使得高原水生生態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隻有生態好了,西藏的魚才能游得更遠。所以,我們要為西藏的魚,為子孫后代守住碧水藍天。”劉海平說。

但要解決這些難題,隻有一個大前提:摸清“家底”。

“保護西藏魚類資源,首先應該從調查和積累魚類資源基本數據開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劉海平堅定地說出這句話。

西藏漁業資源調查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最早是在60年代,以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武雲飛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開展的進藏科考。那一次,考察隊科學論証並補充了大量西藏本土魚類。但之后,幾乎未開展過全面的魚類資源調查工作。直到2017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對摸清西藏重點水域漁業資源“家底”、填補長期以來形成的資源環境現狀數據空白發揮了重要作用。

(責編:郝潔、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