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
讓科研工作與百姓習慣接軌
西藏魚類資源最顯著的特點是組成簡單,裂腹魚亞科和條鰍科高原鰍屬魚類構成了西藏河流及湖泊魚類區系的主體。“特別是在高原腹地的藏北高原,隻存在這兩個類群的魚。而適應急流環境的特化野鯪亞科魚類,僅分布於高原南部和東南部邊緣。”劉海平介紹,“此外,西藏各河流之間的魚類組成存在著明顯的種屬差別,特有程度高。由於河流的深切和長期剝蝕,導致各河流間魚類長期隔離,演化出特有種甚至特有屬。如長江水系的22種裂腹魚中,18個為西藏特有種﹔在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及毗鄰水系的7種中,4個種為該區所特有﹔另有2個多型種分化成5個亞種,均為西藏所特有。西藏其它水系的特有種也至少佔各自魚類的50%以上。”
弧唇裂腹魚。劉海平 攝
青藏高原魚類是長期適應高原環境而形成的特殊類群,一方面受高原嚴酷自然環境條件影響,如環境溫度低、餌料生物匱乏等,決定了西藏土著魚類具有生長緩慢、性成熟晚、繁殖力低等生物學特性。相關研究表明,一尾達到性成熟、體重500克左右的色林錯裸鯉,至少需要10—12年的生長時間。“高原土著魚類資源一旦瀕危,其種群數量很難再得到恢復。”劉海平神情凝重地說。
黃斑褶鮡。劉海平 攝
另一方面,高原自然環境條件決定了高原水體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產力低下、資源補充周期長等特點。在長期演化過程中,高原土著魚類之間形成了簡單卻相對穩定的種間關系。而外界的干擾,如外來種的入侵和過度捕撈,很容易使這個種間關系受到破壞,給高原水體生態系統,特別是土著魚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如何守住這些漁業資源,就成了劉海平等一眾科研人員面臨的艱巨任務。
從保護層面來講,他們深知薄弱點在老百姓的參與度上。“老百姓所接觸到的專業知識很有限,雖然他們也想為保護做點什麼,但有些是盲目的,比如無意識地放生行為,結果適得其反,增加了外來入侵魚對本土魚破壞的風險。西藏共有73種(含亞種)魚類,但因不科學放流,導致西藏水域外來物種已經達到20多種,擠佔了土著魚類的生存空間。所以,一切科研工作的最終落腳點是與民眾接軌,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外來入侵,會產生哪些不好的后果。”為了更形象地告訴大家這些道理,科研人員通過大魚吃小魚這樣淺顯易懂的例子,循循善誘。
現在,西藏每年都會開展增殖放流活動,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參與到其中。在推動漁業資源向好恢復的同時,保護了水生生物的多樣性。“通過增殖放流等方式來‘反哺’漁業資源,可保証我區漁業資源的多樣性不被破壞。”一位參與此次科考的工作人員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