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守渔人:为了高原生态,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李海霞

2021年01月08日09:38  来源:人民网-西藏频道
 

冬日的拉萨,艳阳高照。走进西藏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以下简称“水产所”)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雅鲁藏布江流域沙盘模型。小小的模型,承载着西藏渔业科研工作者们的梦想。在雅鲁藏布江土著鱼类繁育基地偌大的鱼池中,上万条鱼苗聚在一起,场面甚是壮观。它们将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天。待到明年,游向雅鲁藏布江,游向更广阔的天地……守护它们的是一代又一代渔业科研工作者,他们称自己为“守渔人”。

守什么?

摸清西藏鱼生态家底

距离上次采访水产所刘海平博士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几个月前,他和团队穿梭于西藏的江河湖泊间,开展渔业资源调查。

再见他还是笑眯眯的样子,只不过肤色看起来比先前白了一点。“最近都在所里忙各种事,没有风吹日晒就白点了。”刘海平笑着说。

对刘海平来说,做野外科考的那段时间忙碌而充实。他会在每天工作结束或者赶路途中,趁着有信号发条朋友圈。在那之前,他从来没有密集地发过朋友圈,感觉把这些年要说的都说完了。无一例外的是,每条都与西藏鱼有关。

图为科研工作者夏季野外调查。刘海平 摄

在野外的日子里,刘海平还多了一项技能——拍摄。从刚开始的小白到现在懂得对焦、设置参数、调色等,俨然一副专业摄影师的样子。“终于我也能发一些有美感的照片吸引大伙儿的注意力了。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能让大家多关注西藏鱼,关注保护。”

近几十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鱼类资源面临着国内其它水域渔业发展所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如部分流域过度捕捞、水利设施建设导致的大坝阻隔、栖息地丧失、生境片段化等。但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特点,它还面临一些比国内其它水体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挑战,如外来物种入侵等。再加上西藏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产力低下和高原鱼类生长缓慢、资源补充周期长、对生境高度适应和依赖等特点,使得高原水生生态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生态好了,西藏的鱼才能游得更远。所以,我们要为西藏的鱼,为子孙后代守住碧水蓝天。”刘海平说。

但要解决这些难题,只有一个大前提:摸清“家底”。

“保护西藏鱼类资源,首先应该从调查和积累鱼类资源基本数据开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刘海平坚定地说出这句话。

西藏渔业资源调查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最早是在6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武云飞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开展的进藏科考。那一次,考察队科学论证并补充了大量西藏本土鱼类。但之后,几乎未开展过全面的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直到2017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对摸清西藏重点水域渔业资源“家底”、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环境现状数据空白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编:郝洁、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