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守渔人:为了高原生态,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李海霞

2021年01月08日09:38  来源:人民网-西藏频道
 

如何守?

让科研工作与百姓习惯接轨

西藏鱼类资源最显著的特点是组成简单,裂腹鱼亚科和条鳅科高原鳅属鱼类构成了西藏河流及湖泊鱼类区系的主体。“特别是在高原腹地的藏北高原,只存在这两个类群的鱼。而适应急流环境的特化野鲮亚科鱼类,仅分布于高原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刘海平介绍,“此外,西藏各河流之间的鱼类组成存在着明显的种属差别,特有程度高。由于河流的深切和长期剥蚀,导致各河流间鱼类长期隔离,演化出特有种甚至特有属。如长江水系的22种裂腹鱼中,18个为西藏特有种;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及毗邻水系的7种中,4个种为该区所特有;另有2个多型种分化成5个亚种,均为西藏所特有。西藏其它水系的特有种也至少占各自鱼类的50%以上。”

弧唇裂腹鱼。刘海平 摄

青藏高原鱼类是长期适应高原环境而形成的特殊类群,一方面受高原严酷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如环境温度低、饵料生物匮乏等,决定了西藏土著鱼类具有生长缓慢、性成熟晚、繁殖力低等生物学特性。相关研究表明,一尾达到性成熟、体重500克左右的色林错裸鲤,至少需要10—12年的生长时间。“高原土著鱼类资源一旦濒危,其种群数量很难再得到恢复。”刘海平神情凝重地说。

黄斑褶鮡。刘海平 摄

另一方面,高原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高原水体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产力低下、资源补充周期长等特点。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高原土著鱼类之间形成了简单却相对稳定的种间关系。而外界的干扰,如外来种的入侵和过度捕捞,很容易使这个种间关系受到破坏,给高原水体生态系统,特别是土著鱼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如何守住这些渔业资源,就成了刘海平等一众科研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

从保护层面来讲,他们深知薄弱点在老百姓的参与度上。“老百姓所接触到的专业知识很有限,虽然他们也想为保护做点什么,但有些是盲目的,比如无意识地放生行为,结果适得其反,增加了外来入侵鱼对本土鱼破坏的风险。西藏共有73种(含亚种)鱼类,但因不科学放流,导致西藏水域外来物种已经达到20多种,挤占了土著鱼类的生存空间。所以,一切科研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与民众接轨,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外来入侵,会产生哪些不好的后果。”为了更形象地告诉大家这些道理,科研人员通过大鱼吃小鱼这样浅显易懂的例子,循循善诱。

现在,西藏每年都会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参与到其中。在推动渔业资源向好恢复的同时,保护了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增殖放流等方式来‘反哺’渔业资源,可保证我区渔业资源的多样性不被破坏。”一位参与此次科考的工作人员说。

(责编:郝洁、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