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巴宜區“黨建+”助推各項事業融合發展

一聲聲號角嘹亮,一項項舉措落地,一個個任務完成……今年以來,林芝市巴宜區委緊緊圍繞“黨建領航、優勢驅動、先鋒巴宜”的工作思路,運用“黨建+”模式助推各項事業融合發展,以實際工作成效彰顯黨組織的擔當作為,基層黨組織如同夜空中的點點繁星,各自閃耀,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黨建領航經濟社會大發展
“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一個縮影,這裡是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盛開的地方。鄉親們的好日子得益於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也是你們自己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的。”
青山遠黛,近水如煙。7月的雪域高原,迎來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2021年7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調研基層黨建等工作。享有西藏“桃花第一村”美譽的嘎拉村迎來比桃花綻放更為美麗的春天,廣袤的高原大地上,處處涌動著建設祖國美好邊疆的澎湃熱潮。
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足跡,一批批參觀者慕名而來,自9月份以來,累計吸引區內外460余批次9000余人到嘎拉村“打卡”。
聆聽嘎拉村,“黨建+”模式探索生態價值轉換路徑,走出了一條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產業鋪路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放眼嘎拉村,一棟棟藏式樓房在湛藍天空下、在連綿群山前星羅棋布。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村景交融。
截至目前,嘎拉村已成功連續舉辦19屆桃花文化旅游節,2020年桃花節期間接待游客14萬人次,收入460多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13萬元。2020年初,全村33戶群眾為支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自發捐款37萬多元。
嘎拉村的巨變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一個縮影,更是吃生態飯、走致富路的鄉村振興樣板。
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近年來,巴宜區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全國村庄清潔行動先進縣”“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鄉村振興百佳示范縣市”“中國最美縣域”“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市”等榮譽稱號。2020年,巴宜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95.41億元,同比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84億元,同比增長25.2%﹔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7億元,同比增長17.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5.25億元,同比下降4.9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23萬元,同比增長1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480元,同比增長10.4%。
黨建品牌成為靚麗風景線
拓寬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打造本土紅色教育品牌。依托巴宜區內的舊址遺跡、紀念場館、教育基地和重點建設成果,以十八軍進藏、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等內容,圍繞“委舊址”“騰飛巴吉村”“振興嘎拉村”“紅色立定村”等,整合資金1658萬元,成立專班尋訪“老西藏”挖掘紅色故事,精心打造現場教學線路,通過走訪一批舊址遺跡、收集一批紅色文物、採訪一批典型人物、制作一部黨建宣傳片、編排一台舞台話劇、打造一批黨性教育基地等,形成了一批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的黨性教育精品。
以八一鎮為軸,打造“一點三線”的精品黨建示范區,以國省道沿線、旅游環線、城市一線為輻射線,打造特色黨建示范帶,形成“一鄉一特色”“一村一重點”“一領域一品牌”的基層黨建模式,全力構筑巴宜區“大黨建”工作格局。
以健全基本組織、建強基本隊伍、抓實基本活動、落實基本制度、提升基本能力、強化基本保障為抓手,大力推廣八一鎮巴吉村“支部引領+公司入駐+土地入股+群眾受益”、更章鄉“黨建+六村聯動抱團式發展產業”、林芝鎮真巴村和立定村“黨建+鄉村旅游”等經驗模式,發展資源開發型、產業增收型、資產盤活型經濟,切實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全面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切實抓好城鎮黨建工作。通過開展“為老舊小區群眾點亮回家之路”“為黨員尋家”“黨的工作雙覆蓋”“頒發黨員商戶身份牌”“黨建引領,紅色管家”等黨建活動,堅持黨建賦能社區治理,探索完善“聯建共建”機制,整合串聯駐地單位、行業及各領域的組織力量,與轄區內的88家企事業單位建立黨建共建合作關系,為黨員商戶挂牌324家,先后籌集資金29.7萬元,解決了轄區內下水管道疏通、盲區監控安裝、道路減速帶設置等問題。同時,組織開展聯誼活動16次,公益服務61次,形成了“部門圍著街道轉、干部圍著群眾轉”的共融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黨建凝聚干事創業正能量
基層黨建工作具有貼近群眾生活的特性,是黨密切聯系群眾最重要的橋梁和紐帶,讓群眾感受到溫暖才能彰顯生命力。獲評2020年度“全國最美公務員”的久巴村黨支部書記多布杰,帶領黨支部堅持黨建帶團建、黨建帶婦建、黨建促經濟、黨建護團結、黨建聚民心,讓黨建之花開在每一處院落、每個人心中。群眾在黨支部的引領下,靠種植草莓過上了紅紅火火的日子,該村成了名符其實的美麗生態宜居村和“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色果拉村黨支部採取“支部管黨員、黨員管家庭”管理模式密切黨群關系,實現了上級政策宣講到戶、支部決議傳達到戶、公益活動發動到戶、意見建議征求到戶,在黨組織和群眾之間架起了一條政策到底、民意上傳的“高速通道”。色果拉村通過實施綿羊養殖、核桃種植、蘋果種植等建設項目,村集體經濟一躍成為全鄉第一。富裕起來的色果拉村群眾,自發在家中挂起領袖像、建起國旗台,時時刻刻感念著黨的恩情。
林芝市巴宜區1023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聚居著藏、漢、回、門巴、珞巴、維吾爾族、蒙古族、彝族、土家族等30多個民族和僜人。手足相親,猶如茶與鹽巴﹔守望相助,就像酥油糌粑。28歲進藏的青海西寧人楊明會,與林芝鎮達則村群眾德吉在1999年相識並結婚,有文化且熱心腸的他被群眾推薦參加村醫培訓,學成后,不僅成為群眾最信賴的醫生,還在2名藏族黨員的培養介紹下,於2009年光榮地加入黨組織。20多年來的交流交往交融,楊明會不但會說一口流利的藏語,還全票被群眾推選為達則村村民監督委員會主任。
巴宜區中學黨總支原書記索朗朗杰,28年來堅持崇尚師德師風、維護民族團結,大愛播撒校園,被學生們親切喊為“超級阿爸”。就是這樣一位好老師,因長期帶病堅持工作,年僅51歲就因癌症去世。索朗朗杰先后獲評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被西藏自治區追授為“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中,轄區內40多家單位、行業領域的1500多名黨員干部深入街道社區全覆蓋登記摸排,構筑起了群防群治群管的防控格局。
旗幟火紅,於今更艷﹔高於景行,於斯更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