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今日通車
這條鐵路全長435.48公裡,設計時速160公裡
拉薩至山南、林芝最快1小時10分、3小時29分可達
拉林鐵路。記者 徐馭堯攝
拉林鐵路位於青藏高原岡底斯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的藏東南谷地,90%以上的線路在海拔3000米以上,16次跨越雅魯藏布江,沿線山高谷深,相對高差達2500米,施工難度極大
從修建到運營,這條鐵路背后有著無數建設者的故事
也將給當地群眾帶來美好的生活
記者為你帶來與拉林鐵路有關的60后、70后、80后和90后們的故事
一起來看這條鐵路背后艱辛與歡樂
60后建設者王元榮
2007年,王元榮從青海格爾木到海拔4500米的西藏自治區那曲市
擔任青藏鐵路公司那曲物流中心鐵路工程建設指揮部工程部長
那曲海拔高、條件苦,哪怕是盛夏時節都會下大雪
王元榮在那裡一干就是四年多
后來,西藏要修建拉薩到日喀則的鐵路
王元榮第一時間進入項目,擔任專業工程師
在拉薩到日喀則的茫茫山川裡,王元榮一干就是六年
項目剛結束,王元榮以為自己可以鬆口氣
沒想到,他自己立馬就被調到了拉林鐵路工作
20歲開始在當時的蘭州鐵路局格爾木房建段擔任瓦工
王元榮的一生都獻給了高原鐵路事業
“我們奉獻了歲月,群眾和游客節省了時間”
“修鐵路,是良心活兒,是造福百姓的活兒,我從不后悔”
70后設計師何娘者
對中鐵二院來說,規劃在西藏修建鐵路已經數十年了
建國初,就有設計人員前來西藏從事野外勘探
11年前,這個歷史任務交到了何娘者手中
從開始踏勘線路,到描繪設計圖紙
對於拉林鐵路沿線四百多公裡的山山水水
何娘者都諳熟於心
每一個隧道、每一個橋梁,都要設計者精心規劃
從設計到通車,拉林鐵路足足花了他十一年時間
這個出生在雲南的哈尼族漢子笑稱
“人生中最寶貴、工作能力最強的十一年,都花在這個鐵路上”
“花費十一年,藍圖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現實”
70后建設者張亞軍
16年前,張亞軍第一次選擇踏上高原
從此,他便與這片土地分不開了
2005年11月18日
張亞軍接到了公司電話,派他去拉薩站參與建設
絲毫沒有猶豫:“我要去西藏,我要上高原”
2007年1月,結束了拉薩站最后的收尾工作
張亞軍回到平原工作,可他依舊放不下那裡
次年,他放棄了平原舒適的工作環境
再一次主動請纓前往高原那曲物流中心項目
2019年7月,張亞軍第三次踏上高原,參與拉林鐵路站房建設
作為項目書記,又是牽頭人,張亞軍始終將項目黨建工作圍繞中心工作開展
讓黨旗高高飄揚在施工生產第一線,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三上高原,我見証了青藏高原的壯麗變遷,這離不開祖國的偉大”
“車輛開進車站的瞬間,是我們每個建設者的榮光”
70后建設者張新鋒(父)
90后建設者張騰(子)
今年過年,張騰終於能和父親張新鋒一起過年了
這是父子罕有的相聚
相聚的地點
卻在距離家鄉千裡之外的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的拉林鐵路施工現場
工程建設工期緊、任務重
張新鋒常年在外施工,很少回家過年
甚至張騰出生的時候,張新鋒還在東北進行工程建設
父子倆聚少離多,今年終於在拉林鐵路上過上一個別樣的團圓年
雖然辛苦,張騰卻覺得自己和父親更近了
因為,父子兩人都知道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來的時候萬籟俱寂,走得時候萬家燈火,一條交通線,也是很多人的生命線。”
“今年春節,和兒子一起在家吃年夜飯。”張新鋒說
“今年春節,和父親一起在家吃年夜飯。”張騰說
80后鐵路工作者德西巴宗
90后鐵路工作者格桑曲珍
逢年過節
德西巴宗全家都要回山南市扎囊縣探親
兄弟姐妹和各家小孩,每次都是七八輛車的大車隊
在鐵路工作的德西巴宗想:
要是有鐵路,那該多經濟和方便啊!
95后的格桑曲珍愛旅游
學生時代,有一次從拉薩到林芝旅游的路上遇到泥石流
她的車被堵在山崖上,她和家人隻能沿著山路走下來
看著下面的懸崖,格桑曲珍心裡發顫
如果有個安全的交通方式該多好!
如今,有了拉林鐵路
“家人團聚變得更容易!”德西巴宗說。
“外出旅行變得更容易!”格桑曲珍說。
90后返鄉創業者洛桑旦增
對家住林芝市朗縣的洛桑旦增來說
拉薩曾經是一個無比遙遠的地方
從朗縣到拉薩,一走就是兩天
中間又要翻越險峻無比的布達拉山——遇到大雪,堵車是常有的事
為了安全,他和家人寧願選擇繞一兩百公裡的路
如今,洛桑旦增在林芝市區和朗縣都開設了企業
對他來說,兩頭跑是常事
但是,開車既辛苦又不安全
熬夜工作之后,第二天無論是坐車還是開車,都讓人越發疲憊
而且,因為不通火車,自己做生意也要經常包車
這既提高了成本,也存在安全隱患
拉林鐵路馬上就要開通,洛桑旦增充滿期待
“之前沒想過、也不敢想家鄉這麼偏僻的地方還能通鐵路。”
“生活和生意都變得更加容易。”
(張新鋒、張騰父子圖片為中鐵電氣化局提供,其余圖片均為徐馭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