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4月27日,在噶爾縣牧民家,王克明醫生(右一)查看患兒恢復情況。麥啟煊 攝
做完了五台手術,走出阿裡地區人民醫院住院部時,日光還很明亮,北京來的大夫王克明,下意識看了看時間。已是“夜裡”八點多,西南風呼呼地吹,醫院外獅泉河橋頭,喂海鷗的人、外地來的卸貨工人都已散去。
四月末的獅泉河鎮還留在冬天裡。這裡日照漫長,日落后溫度零下。
2021年4月27日至5月1日,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的援藏醫療專家在阿裡地區衛健委和“中華兒童慈善基金會麗格18歲專項基金”協助下,為當地農牧民唇腭裂患者開展了免費救治。
“我們希望通過手術,讓更多唇腭裂患者重拾自信。”王克明是此次義診活動的發起人、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面頸部整形美容二中心副主任醫師。
男孩多吉(化名)兩歲了,他會用咧嘴笑來代替說話溝通。笑起來,上唇咧開兩處大豁口,鼻翼被豁口的張力拉得很開。
千分之一概率的唇腭裂患者中,嘴唇雙裂是更小概率的先天畸形。但在阿裡地區,此次義診活動最終完成的19台唇腭裂手術中,就有2名雙側唇腭裂患者。
這一次,多吉的父親接到縣衛健委的報名通知后,帶上兒子來到了獅泉河鎮。
多吉的手術安排在4月30日。男孩呼吸漸漸平緩,然后沉睡,王克明先是在他的上唇豁口處畫上線,一邊和搭檔討論,反復設計切口位置,方才下刀,切開,縫合。
多吉的手術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盡管“缺的組織太多”,但醫生手起針落間,男孩的嘴唇縫合得針腳柔滑均勻。“唯一不太滿意的是唇珠做得不太好,不夠好看。”身為科班出身的整容科醫生,王克明對美有更多一些追求。
麻醉醒來,多吉哭著,被醫生抱出手術室,試圖用手去撕唇上的紗布——在那之下,有他疼痛且新生的嘴唇。
此次義診活動從下飛機就開始了,這得益於這些醫療專家已經在拉薩待了九個月,他們的援藏時間從2020年8月開始。
一下飛機就能進手術室,言談中,王克明對自己的身體素質頗為自豪。
他是中組部“組團式”醫療人才援藏計劃的第一位整形醫生,這項計劃自2015年啟動,目前已經是第六批。
“割雙眼皮?隆鼻?”王克明報名時,別說周圍的人詫異不解,連他自己也不太確定“來了能做什麼”,只是知道藏區唇腭裂多發,也許可以做些畸形矯正修復手術。
結果,剛來不久,就遇上了一名因唇腭裂術后鼻子畸形前來求醫的18歲藏族青年。手術完成后,青年得以重拾自信,上了大學。
“重拾自信”這個詞,開始出現在王克明的藏區工作日志裡。
整形醫生援藏的價值很快得到印証:唇裂、腭裂、鼻子畸形的唇腭裂患者,燒傷修復的幼兒,小瞼裂畸形的孩子,面部皮膚損傷植皮的老太太……
援藏半年時,王克明發了條微博,說“雖然缺氧勞累,需要吸氧吃安定藥,但活出了一個醫生該有的樣子”。
什麼是醫生該有的樣子?他的回答很朴素,“醫生首先就是治病救人,不是為了養家糊口,有一定能力的時候,應該去幫助一些確實有需要的人。來了西藏之后,能給別人很多幫助,這讓醫生的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