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唐古拉山15年,他為青藏鐵路做路石

2021年02月22日12:09  來源:人民網-西藏頻道
 

人民網那曲2月22日電(記者 徐馭堯)西藏自治區安多縣北部,是高聳的唐古拉山。億萬年大地碰撞擠壓出的褶皺,曾經是西藏與外界交流的障礙。但是,人類花費幾十年的時間,用雙手打通山川——青藏公路和鐵路穿越唐古拉,成為保障西藏對外交通的要道。

石塊翻轉,塵土飛揚,幾分鐘,相機鏡頭落上一層灰。機械的聲音震耳欲聾,西北漢子、青藏鐵路唐古拉線路車間主任李彪林吼著指揮在場的施工人員,有時候說不明白,他就從工人手中接過工程機械,自己上手作業。

李彪林檢查設備的連接零配件是否鬆動 徐馭堯 攝

鐵路養路工作辛苦,青藏鐵路唐古拉線路車間的養路工作更加辛苦——平均海拔超過4900米。寒冷和缺氧,讓本就注重體力的道路維護工作變得格外吃力。“和平原地區比,在高原拿起設備施工,就已經要付出全力,更不用說復雜的自然環境帶來的挑戰。”李彪林說。

回到宿舍,泡了泡腳,李彪林拿出手機開始和妻子連線。“今年過年又回不去了,抱歉啊。”對著妻子和孩子,白日裡果決剛斷的李彪林有些愧疚。

“沒事,習慣了。你在山上多吸氧,不行還是要吃藥。缺氧,毀身體啊。”妻子言語中盡是關切。

檢測軌面高低 徐馭堯 攝

惡劣的氣候是唐古拉工作的最大挑戰,缺氧和寒冷共同威脅著高原鐵路的運轉。有一次,突降暴雪導致深夜線路故障,李彪林帶著工人冒雪前行。因為路上雪厚,汽車無法通行,李彪林徒步六七個小時,終於在深夜達到了故障點,幾人一起動手,修復了故障。

2006年前夕,在青藏鐵路正式通車前夕,李彪林調來當時仍叫雁石坪車間的唐古拉。當時車間沒有宿舍,大家都住在板房﹔當時物資沒有保障,大家吃東西都願意湊活﹔當時車間隻有一輛卡車,大家坐在卡車車廂裡,風從四面灌進來,吹得李彪林直打顫。

從養路工干起,到今天成為唐古拉車間的主任,李彪林把這段路上幾乎每個工種都干了一遍。守望唐古拉路段已經15年,李彪林對每一截鐵路都了然於心。沿線的哪些站,李彪林提起來都是如數家珍:哪一年在某站干過,當年站上的人和事,李彪林說著就樂呵起來。

有些往事,聽起來既心酸又溫馨。2010年春節前夕,當時李彪林所在的站雇不到廚師,大家吃飯成了大難題。“要麼是聽到唐古拉的名字,就被艱苦條件嚇跑了﹔要麼是來干了幾天實在沒法忍受,辭職了。”李彪林尋思,大家干體力活已經很累,連飯都吃不好,那可怎麼辦?

他在跟妻子聊天時說了自己的煩惱。妻子聽了他遇到的困難,就申請來唐古拉,一是和丈夫團圓,二也是能給唐古拉的工人們做飯。

搗固作業現場 徐馭堯 攝

這一干就是近一年。李彪林至今還記得,2010年除夕夜,妻子給李彪林和工人了做了一頓大餐。大家吃得開心了,用廢舊的木材在院子裡點起了篝火。大家圍在篝火旁唱歌跳舞,火光躥得高,生活顯得溫暖無比。

唐古拉山是風口,高原的寒風磨得李彪林皮膚粗粝,但也磨出了他較真的性子。雖然談起生活和往事,他都笑瞇瞇地一臉隨和,但是真要開始談工作,他便拿出一副認真的面孔。每天下午結束工作后,李彪林都會召集車間的職工開會,總結當天遇到的問題。“你們組長要擔起責任來?今天施工的時間是怎麼控制的?”平時吃飯聊天一團和氣,這時卻無比認真。大家剛剛還在嬉笑,此時臉上滿是嚴肅。

“這些錯誤不大,但是暴露的問題不小。一點小毛病,可能就在高原的極端環境下被放大。萬一出了問題,誰能負責?”李彪林說。

李彪林檢查兩股間的水平和軌距 徐馭堯 攝

守著這條路15年,李彪林也想過回去,但總是割舍不下——“這裡我最熟悉,我不干誰干?”作為一名黨齡十多年的黨員,李彪林覺得守護這條路上的安全平穩,是他最大的責任,也是能為黨和國家做出的最大貢獻。

“我們,都是青藏鐵路的路石,共同托起這條雪域天路。”李彪林說。整日同路石和鐵軌打交道的他,臉上透著如石般堅毅,那是被唐古拉的風吹磨出的光亮。

(責編:郝潔、吳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