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一家人

2020年11月24日09:49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相濡以沫一家人

2.jpg

  圖為孫富清和老伴格桑。本網記者 次仁片多 攝

  人物簡介:

  孫富清,男,漢族,河南省長葛縣人,1929年出生。1948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1949年1月調入第二野戰軍52師154團政治部工作。1950年四川解放后,從雅安進軍西藏。1952年進駐日喀則亞東修路、蓋倉庫、建營房,直到1955年。1957年底赴西藏公學(現西藏民族大學)學習,1959年回西藏參加平息叛亂,后被組織安排到樟木口岸工作至1982年退休。現和老伴格桑定居成都。

  1948年,19歲的我在河南長葛縣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后來調入第二野戰軍52師154團政治部工作。1950年,部隊完成解放四川的任務后,便開始向西藏進發。

  西藏和平解放后,我們隨部隊到日喀則亞東修公路、蓋倉庫、建營房,保障群眾的糧食供應。在亞東的3年裡,西藏淳朴的民俗民風,讓我如沐春風,不僅與當地干部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還在那裡找到了我的愛情,組成了民族團結家庭。

  為了更好地了解西藏各族群眾的風俗習慣,更好地融入西藏發展,參與西藏建設,部隊組織我們部分同志到日喀則學習藏文。在那裡,我認識了我的妻子格桑。

  初識格桑時,她隻會說一點漢語,我倆的交流基本靠手勢。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們的感情,相反,在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兩顆心的距離越來越近。

  相處半年后,1956年底,我和格桑准備結婚。對於格桑這樣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內地、不了解漢族文化的年輕姑娘,願意把自己的心交付給從內地進藏工作的我,我想我更應該付出自己的真情對她好。

  婚后,我和格桑同時被組織安排到昂仁縣工作。工作中,有很多次我都被藏族群眾的善良所感動。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從昂仁縣騎馬到拉孜縣送電報,藏族群眾收留我的事。當時,從昂仁縣騎馬到拉孜縣路途需要兩天時間,晚上隻能借宿在沿途的藏族群眾家裡。在我借宿期間,他們把家裡所剩不多的糌粑拿給我吃,還為我打酥油茶。一路的疲勞、飢餓、寒冷,都被他們的溫暖代替了。我用僅會的幾句藏語加上手勢跟他們交流。夜深了,他們讓我睡在屋子裡,而他們自己去外面睡。“我們共產黨的干部,寧願自己吃苦也不能讓群眾受苦,你們能讓我留宿就已經非常感謝了。”我被他們朴實的感情深深感動了,並堅持自己睡在屋外的棚子裡。

  正是因為跟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和格桑放棄了調回內地的機會,選擇了繼續留在西藏。直到退休后,我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留在拉薩,於是,格桑便跟我一起定居成都。

  雖然我和格桑民族不同、習慣不同,但我們一輩子相濡以沫,相知、相惜、相伴到了耄耋之年。現在,我們的四個子女都有各自的事業,也都組成了民族團結家庭。

  我相信通過各民族群眾的團結合作、不懈努力、共同奮斗,西藏的未來會更加美好。

  (本網記者 次仁片多 索朗瓊珠 唐啟勝 整理)

(責編:郝潔、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