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地區多舉措齊頭並進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走上幸福路

阿旺扎西

2020年11月20日10:50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阿裡地區多舉措齊頭並進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走上幸福路

  2016年,一場浩浩蕩蕩的脫貧攻堅戰在中國最西南的這片熱土上拉開序幕。從那時開始,一項項扶貧政策、一件件惠民實事送到了每個貧困戶的家中,點燃了他們生活的激情。

  “牧業改革3年,群眾收入翻番,全村整體脫貧。”說到村裡的變化,54歲的尼瑪頓珠臉上挂著笑意。尼瑪頓珠是阿裡地區改則縣物瑪鄉搶古村黨支部書記。經過多年實踐,他探索創新出“四個入股”“六個統一”的牧業經營模式,實現了傳統牧業從分散化、粗放型向集約化、效益型轉變,帶領著村民走出了一條牧業提質增效、牧民增收致富的改革發展新路子,實現整村脫貧,為牧區改革積累了經驗。

  同樣,在革吉縣革吉鎮那普居委會裡有這樣一位黨支部書記。他是別人眼中的大忙人,為村裡辦了一件又一件實事好事,他就是那普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佔堆。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佔堆一直積極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為了更有效帶動群眾增收,佔堆建立了牦牛養殖基地,把村裡的貧困戶全部安排在養殖基地工作,讓全村22戶貧困戶每戶每年增收1600元。2018年,在他的帶領下,那普居委會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從獅泉河鎮出發,沿著國道219線朝著西北方向前行75公裡,來到中印邊境一線,可見一大片白牆紅頂的藏式民居在平坦的草原上整齊排列。走進村裡,除了獨棟獨院的兩層新居外,還有筆直寬闊的硬化道路,村民廣場、幼兒園、醫務室、路燈等配套設施,比起城裡的居民小區也不差。這裡,是阿裡地區著名的邊境小康示范村——日土縣甲崗村。

  近年來,甲崗村大力發展產業扶貧,先后完成了日土縣絨山羊標准化建設、扶貧磚廠、苗圃基地等項目建設。而“邊境小康示范村”項目更是給甲崗村帶來了難得的增收契機。

  走進甲崗村一組村民才旺久美家時,看到羊肉堆滿了茶幾,客廳裡液晶電視、冰箱、音響等家電一應俱全,藏式家具潔淨如洗,窗明幾淨、雪白的牆上鋪滿藏紋彩飾。“國家不僅讓我們住上新房,還給我們送來了嶄新的家電、家具,感謝黨和政府,今后我一定努力把日子過好。”才旺久美樂呵呵地說。談及甲崗村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村黨支部書記旺堆平措斬釘截鐵地說:“我們一定要用好黨的各項政策,結合本村實際,真抓實干,不斷增加貧困戶群眾的收入。”

  在阿裡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魯瑪村新居入住儀式上,包括嘎瑪拉姆在內的十余名群眾代表,領到了新家的鑰匙,大家個個開心得合不攏嘴。魯瑪村邊境小康村項目建設總投資3281.66萬元,惠及群眾117戶371人,其中新建房屋42戶,改擴建45戶,維修30戶,該項目的建成將全面提升魯瑪村群眾的生活水平,促進魯瑪村邊境小康村的穩定發展。

  按照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有保障”的原則,2016年起,阿裡依托中心村、小城鎮、國省道、旅游景點沿線、產業園區和縣城6類區域優勢科學選址,在既符合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和避災要求,又能滿足安置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30個安置點中,落實投資9.6億元,重點打造獅泉河鎮康樂新居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貧困戶714戶2972人,解決就業崗位366個。

  “易地搬遷后,住進了國家給我們蓋的新房,屋裡通了暖氣,家具家電齊全了,愛人也通過轉移就業有了穩定工作,年收入3萬多元。”走進搬遷戶卓瑪曲吉家,寬敞明亮的藏式客廳裡卓瑪曲吉正哄著她兩歲多的兒子,當問起現在的生活時,卓瑪曲吉笑著說:“隻要轉變觀念、自力更生,有信心、肯干活,日子定會越過越好,現在我也是城裡人。”

  2016年,從改則縣洞措鄉搬遷到康樂新居的薩嘎是第一批搬遷戶。今年,她的小兒子尼瑪佔堆通過小考,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內地西藏初中班。來到薩嘎家,屋內歡聲笑語,熱鬧非凡,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慶祝她的小兒子考學成功。

  “我是薩嘎的表哥,也是2016年從改則縣洞措鄉搬遷到這裡的,我在康樂新居民族手工業加工廠工作,一個月可以拿到2500元的工資,當時從牧區搬到城市,自己最擔心的是靠什麼生活,現在看來這些顧慮都是多余的,國家不僅給我們蓋新房子,而且給我們找工作,黨和國家的恩情我幾輩子都報答不了。”次仁多吉感動地說。

  “自從去合作社打工,一年能掙到7000多元,不僅讓我的收入大大增加,還實現了自己在家門口打工、照顧家裡的願望,真是工作家庭兩不誤!”在噶爾縣昆莎鄉噶爾新村貧困戶集體脫貧合作社日前舉行的分紅儀式上,次仁曲吉數著一張一張分到的勞務費,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16年以來,噶爾縣政府辦駐昆莎鄉噶爾新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開創性地成立了貧困戶集體脫貧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精准扶貧新模式,將全村貧困群眾納入合作社集中管理,全村黨員分3個小組各負其責,帶領貧困群眾在奶牛養殖、人工種草、放牧、勞務創收等方面,以積分制的形式發放勞務費,讓貧困群眾走出困境,走向小康。

  “合作社發展一天比一天好,有效激發了群眾的脫貧積極性,下一步,在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經濟脫貧的同時,合作社每年從利潤中抽取部分資金用於支持敬老愛幼社會公益事業,給建檔立卡貧困戶70歲以上老人每人發放慰問金和慰問品,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幼兒支付學費。”貧困戶集體脫貧合作社經理米瑪次仁說。

  在神山岡仁波齊腳下組建的普蘭縣崗莎村牦牛運輸隊、古格遺址腳下開辦的札不讓村家庭旅館,讓當地農牧民依托日益火熱的旅游,逐漸告別了傳統的放牧生活,吃上了“旅游飯”。

  此外,阿裡地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實現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堅持以“藏西先鋒·紅色阿裡”黨建品牌創建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走上幸福路。

  (作者單位:阿裡地委宣傳部《阿裡報》)

(責編:旦增卓色、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