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西藏的脫貧攻堅與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圖為研討會現場。中新社記者 李晗雪 攝 李晗雪 攝
2016年,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與上海金澤工藝社合作建立了壤巴拉非遺傳習所上海基地,200多位主要來自壤塘縣的失學青少年和貧困家庭子女進入其中學習傳統手工技藝。在本月18日於北京舉辦的“西藏的脫貧攻堅與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學術研討會上,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健以此作為“創新性小微型扶貧”的范例。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60名專家學者與會,就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脫貧攻堅成就、經驗與方法進行交流發言。
李健說,上海金澤的實踐不僅達到了教育培訓的扶貧目的,更實現了人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深度交流,非常值得總結。他認為,這種“創新性小微型扶貧”符合后工業時代和“互聯網+”背景下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西藏和涉藏州縣人口稀少,但文化底蘊深厚、特色突出,很適合發展有特色的小微型扶貧﹔而中國的人口與市場規模優勢,使得民族特色的小眾產品也能獲得可觀的市場規模支撐。
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院長蘇發祥教授提出,青藏高原的雪山、寺廟吸引著四方游客,但自然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尚未有機結合。他建議,可以多開發“體驗式旅游”產品,例如嘗試打糌粑、住牦牛氈帳篷的藏式生活體驗游,畫唐卡、學習少數民族舞蹈的體驗游等。
就西藏扶貧“志智雙扶”問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濤指出,目前,激發西藏脫貧內生動力仍有幾個難點,包括當地民眾缺乏脫貧信心、仍有“出身不好”等宿命論思想和“等靠要”觀念等。為針對性地“志智雙扶”,可通過加強職業培訓等增強脫貧信心,同時要對傳統觀念加以引導,如樹立可復制的脫貧典型、引導宗教理性消費等。
據悉,2016年,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設立“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共享式發展”重點課題,集中優勢科研力量,分批次赴西藏和涉藏州縣貧困村脫貧村開展調研工作,形成了多項專題調研報告,有力促進了西藏和涉藏州縣脫貧攻堅戰略順利實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