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郭志雲老人(中)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 王莉 張思雨 攝
個人簡介:
郭志雲,男,88歲,漢族,山西襄汾人。1932年出生,1948年2月參加革命,195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6月進藏。在藏工作30多年間,先后擔任西藏山南隆子縣加玉邊防區區委書記、隆子縣委農牧部部長、山南地區中學校長、山南地區文教局副局長、洛扎縣委副書記、山南地區農牧局局長等職務。1988年離休,現居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
2020年8月5日,我在襄汾老家見到了3位來自西藏的客人,他們的到來,讓88歲的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西藏,我夢裡的故鄉,不知不覺中,我與她相別已有32個年頭了。
1959年6月初的一天,在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委組織部工作的我接到上級的通知,讓我趕緊處理好手頭工作,安排好家人,准備赴西藏工作。從太原出發前,組織上還給我們開了動員會,我當時積極性特別高。可當我們乘坐的汽車爬到唐古拉山口時,我才發覺進藏遠比我想象的更加艱難。路途顛簸加之高寒缺氧,我們當中的好些人呼吸困難,頭痛欲裂。那時候,雖然我們都很緊張,但沒有一個人后退。大家互相支持,相互鼓勵,終於到達了拉薩。
在拉薩稍作休整后,我分到了山南隆子縣加玉區工作。為了更好地和當地群眾交往交流,宣傳黨的政策,我帶著鋪蓋和數量不多的大米、白面住到了當時加玉區最窮的一個群眾索朗多布杰家。
每每到吃飯的時候,索朗多布杰一家人總是把家裡僅有的糌粑往我碗裡放,寧可自己餓著也要讓我吃飽,我也總是把蒸好的大米和饅頭遞到他們的手裡。在和索朗多布杰一家人的相處中,我學會了如何燒牛糞爐子、打酥油茶、捏糌粑,親人般的相處讓我感覺像在家裡一樣,也贏得了索朗多布杰一家人及附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群眾們親切地稱呼我為“阿爸書記”。
民主改革工作結束后,按照黨中央和上級的安排,我們全力動員群眾抓生產,而修通水渠方便灌溉成為了當務之急。第二天,由鄉村干部、農民群眾、木工巧匠組成的勘測組便出發了,途中,有人被荊棘劃傷了腿,加之長時間趕路和勘測地形導致大家又飢又餓,等抵達引水地點時,所有人都精疲力竭。附近的藏族群眾見我們又飢又渴,趕快給我們送來了糌粑和茶水。最終,經過勘測,我們研究決定人工造渠,在荊棘叢中挖渠引水,在懸崖峭壁上撐起木質水槽,附近的藏族群眾也踴躍參與。這次人工造渠引水讓百畝旱地變成水田,潺潺流水聲中,群眾們歡呼雀躍。
1961年10月,我調到隆子縣三安曲林區擔任邊防區委書記。這裡有藏族、珞巴族等多個民族。群眾信息閉塞。為更好地向群眾宣傳黨的好政策,促進民族團結,我和同事多次下鄉調研,最終決定,充分利用恢復邊境小額貿易往來這一良機,廣泛發動鄉村干部和群眾,用自己親身感受,向前來進行小額貿易的珞巴族群眾大力宣傳黨在西藏的政策和民主改革后發生的巨大變化。同時,還多次召開邊民座談會,邀請各民族代表開展座談。在會上,參會同志坦誠相待,充分尊重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經過多次的交往、交流,加強了民族融合,相互尊重、相互幫助成為各族群眾的普遍共識。
隨后的幾年裡,我的愛人和孩子們也先后進藏讀書、工作,並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至今我還有3個孫子分別在曲鬆、丁青、拉薩工作。如今,每每聊及我們一家人在西藏的生活,兒孫們總是很興奮,孩子們覺得,西藏,留給我們一家人太多溫暖的回憶,也留下了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團結友愛、平等互助、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