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解放70周年:以乘風破浪之勢 砥礪奮進譜新章

桑鄧旺姆

2020年10月09日09:50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昌都解放70周年:以乘風破浪之勢 砥礪奮進譜新章

31.jpg

  葡萄釀出美好新生活。

39.jpg

  冬季昌都市全景。

34.jpg

  特色扶貧產業。

37.jpg

  民族特色手工業——唐卡。

32.jpg

  真情回饋,馳援武漢。

38.jpg

  發展中的經開區一角。

35.jpg

  人民豐收的喜悅。

36.jpg

  隧道通車拉近地域距離。

33.jpg

  雨中的阿旺綿羊。

  1950年10月19日,昌都宣告解放,鮮艷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西藏高原高高飄揚。

  70年歲月滄桑,70年翻天覆地。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昌都經濟制度、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徹底告別了封閉落后的自然經濟,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現代市場經濟邁進的跨越式轉變,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連續多年保持高位增長,不斷推動昌都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

  一直以來,昌都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邊穩藏重要論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用心感受習近平總書記對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視、對西藏干部群眾的特殊厚愛,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教育引導群眾增強“五個認同”,自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為同全國、全區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決定性基礎。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昌都市始終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穩中求進、進中求好、補齊短板、提高質量、改善民生的工作總基調,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推動各項事業全面發展進步。

  經濟發展持續向好

  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昌都市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的重要指示,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市經濟社會進入了有史以來發展最好、群眾得實惠最多、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不斷壯大。

  2019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完成220.96億元,是1958年0.41億元的539倍,年均增長8.1%(可比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8.03億元,是1958年264.9萬元的680倍,年均增長13.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1.85億元,是1978年0.05億元的1237倍,年均增長12.6%﹔

  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54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650元﹔

  2019年,全年累計減免稅費4億元,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同比減少35%﹔

  2019年,昌都市經開區完成注冊企業、注冊資本(金)分別達到159家、22.28億元﹔

  2019年,全年引進項目199個,到位資金49.56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38億元,216個援藏項目順利實施﹔

  “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和市屬國有企業整合重組工作扎實推進﹔

  2019年的經濟數據,勾畫出昌都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軌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昌都市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昌都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不鬆勁,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優化支持民營經濟、小微企業發展制度環境和營商環境,扎實推進“六穩”工作,大力推動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保持了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昌都各縣(區)處處呈現著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一個個重點建設項目掀起了發展的浪潮,一組組嶄新的數據見証了昌都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發展呈現量質齊升

  民主改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昌都立足資源稟賦,用好用活用足中央、自治區各項扶持政策,特別是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示,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抓重點、 補短板、強弱項,大力發展藏東高原特色農牧業、綠色工業和第三產業,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了經濟發展質與量同步的提升。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一批批獨具鮮明地域特色的農牧業生產基地不斷發展壯大,農牧業的基礎地位變得更加穩固。

  2019年,昌都市農牧業總產值達到48.02億元,是1958年0.32億元的150倍﹔各類牲畜存欄220.91萬頭(隻、匹),是1959年160.39萬頭(隻、匹)的1.38倍。

  昌都市強化科技支撐,農村土地和草場確權登記全面完成,糧食總產量穩步增長,肉類、奶產量大幅上漲,初步形成了優質青稞、牦牛、綿羊、藏香豬、葡萄酒、糌粑等系列特色優勢農牧業產業集群和品牌。

  2019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9萬噸,是1958年3.63萬噸的5.24倍﹔肉類產量達到7.61萬噸,是1979年7895.3噸的9.64倍﹔奶產量達到9.1萬噸,是1974年7259噸的12.5倍。

  昌都市工業產業和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現代工業和第三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成為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持續不斷發展旅游行業,促進旅游文化大融合大發展,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精品旅游線路和自然景觀景區景點,加大服務質量和力度,努力將過境游轉變為目的地游,持續加大對發展民族特色文化業、餐飲業、手工業等的扶持力度,不斷打造藏東高原特色旅游業的知名度,提升對外吸引力。

  201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32.4億元,是1965年91.14萬元的3555倍﹔第三產業總產值達100.39億元,是1990年10848萬元的92.5倍。

  瓶頸制約有效緩解

  70年來,在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力幫扶下,昌都市堅持破解發展瓶頸,強化項目管理,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國家投資達到1100億元,相當於2010年前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和的4倍,推動了昌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綜合能源保障體系、現代水利管理服務體系、現代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完成交通項目投資76.79億元,全市公路通車總裡程達1.789萬公裡,縣(區)全部實現通郵,通暢率達到100%,鄉(鎮)通達率、通暢率分別達到100%、93%,行政村(居)通達率達到100%,徹底改變了過去出行全靠人背馬馱、走騾馬驛道的落后狀況。

  自2018年12月昌都市城市公交投入運營以來,極大地方便了廣大市民群眾的出行,今年8月援昌省市天津市、重慶市、福建省共同新購了24輛新能源城市公交車輛投放昌都市場,市區公交車保有量達到了50台,公交路線達到8條,基本形成覆蓋周邊區域的公交路網。

  珠角拉山隧道、斜拉山隧道、矮拉山隧道、察芒公路建成通車,昌都至邦達機場新改建工程(昌都至加卡段)、邊壩夏貢拉山隧道工程等加快建設,川藏鐵路昌都段前期工作序時推進。

  1995年建成昌都邦達機場並先后開通了昌都至拉薩、昌都至成都、昌都至重慶、昌都至西安的4條直達航線,每周航班達到80余架次,架起了連接祖國內地的空中走廊,讓山高谷深的昌都與祖國內地緊緊相連。

  2019年,農村電網升級改造項目完成投資12億元。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46.8萬千瓦。927個村、61.3萬人實現主電網覆蓋,主電網人口覆蓋率達78%﹔“光網城市”“寬帶網絡覆蓋工程”“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鄉鎮通電話率、通光纖率均達到100%,行政村通信覆蓋率達到99.47%,光纖通達覆蓋率達到96.84%﹔設置郵樂購網點45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提高了8.3個百分點。

  水利設施日趨完善,新增(改善)農田灌溉面積達到40.53萬畝,61.83萬農牧民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19年,投資4.01億元實施了1183個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

  橫斷千山引巨變,吉祥三江已騰飛。成績來之不易,這得益於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得益於區黨委、政府和各對口援昌省市企業的關心支持,也得益於全市各族干部群眾團結奮斗、不懈努力。

  2020年是昌都解放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之年。昌都市將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昌都人民,奮力譜寫好新形勢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昌都新篇。

(責編:旦增卓色、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