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高原,秋高氣爽。漫步在城鎮鄉村,一棟棟藏式新房,成為見証雪域高原與全國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的最美風景。
作為我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以來,西藏累計實現62.8萬貧困人口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
而一場史無前例、超大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行動,則是消滅貧困的關鍵。
近日,新華社記者走訪西藏多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目睹貧困群眾挪窮窩、換窮業,生活正在發生新變化。
從高寒遠山到河谷城鎮:“再見了,地方病”
坐在村手工合作社裡,40歲的達吉與同事相對而坐,配合著纏繞一卷卷羊毛線。
盡管手指關節還有些彎曲,但達吉努力讓動作快起來。
達吉是西藏當雄縣羊八井鎮彩渠塘村村民。誰能想到,三年前剛搬到這裡時,她因嚴重風濕病常年臥床。如今走出家門就業,她說:“生活終於有了一道亮光。”
彩渠塘村是西藏精准扶貧風濕病患者的一個集中搬遷安置點。2017年,那曲、阿裡、昌都三個地市的150戶貧困戶分四批搬到這裡,全村683口人中,患有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就有204人。
在西藏,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土地上,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與高寒、缺氧做斗爭。疾病,曾是西藏貧困發生的重要原因。自治區衛生健康委統計顯示,2016年因病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6.34萬人。
“沒有百姓健康,哪有全民小康”,而讓貧困群眾徹底搬離致病環境,在“世界屋脊”奔小康道路上,無疑成為一個標志性幫扶之舉。
在地熱資源豐富的彩渠塘村,達吉在康復中心不斷變換藥浴、熱敷、放血、針灸等療法,加上溫泉療養,病情慢慢好轉起來。在她身邊,丟掉雙拐、離開輪椅的患病村民越來越多。
“讓窮者遠離飢荒,讓病者遠離憂傷”,曾是西藏人民千百年來的美好願望。一場以筑牢民生屏障為出發點的易地扶貧搬遷,正讓這一夢想變成現實。
截至目前,西藏已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960多個,26.6萬名貧困群眾喬遷新居。從高寒遠山到河谷城鎮,絕不只是讓貧困群眾居有定所、病有所醫,也在創造更多可能。
雅魯藏布江畔,四季吉祥村,曲水縣一處主要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搬遷安置點。
洛桑念扎從曲水縣白堆村搬來。之前,全家人守著深山溝裡的10畝旱地和幾十頭牦牛,因他妻子患病,家裡孩子多,日子過得格外艱難。
來到靠近高速公路和機場的新家,洛桑念扎在村干部幫助下,發動村民承攬荒山綠化、苗木種植等業務。如今他擺脫貧困,還成了全村致富帶頭人。洛桑念扎說:“挪出了窮窩,機會自然就來了。”
從求生存到謀幸福:“你好,新生活”
“三岩”,一個地域詞匯,在藏語裡面,卻有著“劣土”的含義。
從昌都市東行約300公裡,一條金沙江將川、藏兩個省份隔開,三岩人就在大山和峽谷的過渡地帶,沿江而居。
由於地勢險惡、土地貧瘠,三岩人世世代代走不出大山,很難融入外部世界,幾乎陷入“越貧窮越封閉,越封閉越貧窮”的死循環。
2018年5月,西藏作出實施三岩片區跨市整體搬遷的決策。在金沙江畔離群索居的1.1萬名三岩群眾,終於迎來了人生轉變。
走進拉薩市柳梧新區的昌樂苑安置點,搬遷戶們住新樓,子女就近上學,老人就醫方便,年輕勞動力要麼在家門口上班,要麼去市中心尋找就業機會。從芒康縣戈波鄉遷來的阿帕老人由衷感慨,三岩人一步跨千年,將命運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沐浴著脫貧攻堅春風的,還有藏北廣袤草原上的牧民們。
拉薩西郊的堆龍德慶區噶沖村內,坐落著那曲市尼瑪縣榮瑪鄉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點。
2018年6月,生態環境脆弱、地處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榮瑪鄉整體搬遷,262戶1102人離開總面積比海南省還大的榮瑪鄉。
人退草進,搬遷后榮瑪鄉放牧的牲畜減少接近九成,退出草場357萬畝。羌塘大草原上的藏羚羊、野牦牛、野驢等野生動物,迎來了更加廣闊的活動空間。
離開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生命禁區”,牧民們還是擔心:“今后生活何去何從?”
市、縣、鄉幾級政府精心規劃,在噶沖村安置點新建了牦奶牛養殖場、綿羊育肥場和牧家樂等,用於安排就業。最近,這裡還借助緊鄰青藏公路的優勢,修起了停車場,辦起了快餐店。
扶貧干部拼盡全力,搬遷戶們也積極作為。
在昌樂苑安置點,42歲的扎西羅布也忙碌起來。這位結婚后幾乎沒有做過家務活的三岩漢子,最近前往市政環衛公司上班。
“該給的政府都給了,未來的美好生活,還靠我們自己創造。”他說。
從孤獨戍邊到“一個都不能少”:“哈達獻給黨”
初秋的清晨,玉麥鄉小學鈴聲響起,孩子們的琅琅書聲很快就在山谷間回蕩。
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曾被稱為“中國人口最少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隻住有一戶三人——桑杰曲巴和他的女兒卓嘎、央宗。
桑杰曲巴父女兩代人幾十年默默守護祖國領土的故事,如今已被許多人熟知。13年前,高中畢業的巴桑次仁初到這裡工作,深深體會守邊的不易。
“剛來時,鄉裡沒有學校,人們臨時把一間土房改成教室,這裡的孩子才第一次在家門口上課。”如今已是玉麥鄉玉麥村黨支部書記的巴桑次仁回憶。
十幾年前,玉麥不通公路。每到冬季大雪封山,巴桑次仁和鄉民們與世隔絕,往往一過就是小半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近年來,西藏大力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一個個偏遠、閉塞的邊陲山鄉,如今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置身於玉麥鄉街頭,一座座藏式小院錯落有致,道路兩旁商店、家庭旅館、藏餐館林立,學校、衛生院、村民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
卓嘎、央宗姐妹告訴記者,政府給鄉民們發放各種補貼和生態崗位工資,還想方設法幫著發展邊境旅游、竹器加工等產業,“在這裡守邊戍邊,黨和國家沒有忘記我們!”
國家厚愛如山,換來的是百姓深情似海。
一個多月前,隨著一輛輛卡車緩緩駛入山南市錯那縣卡達鄉,“邊境小康村”多塘村迎來了一批新居民。在這裡,他們將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邊境放牧、發展生產。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邊巴旺久是第一批自願報名的搬遷者。他說:“黨和國家關心、關懷我們,我們願用生命守護好祖國的一草一木。”
在群山環抱的玉麥鄉,這幾年隨著新人口入住,現在居民也已超過200人。曾經的孤獨冷清,逐漸被熱鬧取代。
卓嘎的小女兒巴桑卓嘎1996年出生,去年大學畢業后回到玉麥。“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她說,扎西德勒,我們將用雙手建設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