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裡瑪家的“幸福密碼”:團結家風代代傳

盧文靜

2020年09月18日09:40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哈裡瑪家的“幸福密碼”:團結家風代代傳

  清晨,金色的陽光照在拉薩市城關區河壩林社區的石板路上,身著不同民族服裝的人們行走在街頭巷尾,他們或售賣新鮮的牛羊肉,或抓緊時間准備客人的早點,一派繁榮和諧景象。

  用藏語和漢語向鄰居們打完招呼后,76歲的回族老人哈裡瑪沿街買了羊肉包子、油條、藏面和一壺酥油茶,孩子們的早餐就准備齊了。

  在這個擁有9口人的家庭中,生活著回族、藏族和漢族3個民族,每個家庭成員都尊重各自的風俗習慣,尊重各自的信仰,和諧幸福地生活在一起。3個民族一個家,相親相愛猶如茶和鹽巴。

  夫妻齊心:

  收養藏族孩子

  上世紀60年代,哈裡瑪與丈夫趙伯能組建了一個普通而幸福的家庭,婚后不久,他們的兒子出生。趙伯能是國家干部,哈裡瑪自己也能做點裁縫活補貼家用,日子過得平淡而甜蜜。

  夫妻二人自學了藏語,生活中和鄰居熟練溝通、和睦相處。最令鄰居們欽佩的是,哈裡瑪夫妻二人幾十年如一日關心他人。家庭雖不富裕,但隻要聽說社區裡誰家有困難,他們一定會伸出援手,向地震災區捐款、捐物也總是走在前列。

  22年前,哈裡瑪的妹妹去世,留下年僅6個月的兒子丹增平措。哈裡瑪本想把丹增平措接到家裡撫養,但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收養了一個外甥哦斯曼,家裡負擔不小,連續幾天,哈裡瑪都在考慮如何向趙伯能說這件事。

  “丹增平措也是我們的親人,現在他們家裡有困難,我們可以主動撫養他。”一天晚飯后,趙伯能向哈裡瑪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哈裡瑪和丈夫相視一笑,當晚就把丹增平措接到了自己家中,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樣將他養大。

  哈裡瑪的家中原本隻過本民族傳統節日,自從丹增平措來到家中,他們就張羅著過藏歷新年、雪頓節等藏族傳統節日,擺切瑪、吃古突,十分熱鬧,隻為讓小兒子從小就感受到藏族傳統節日的氛圍。

  互幫互助、相親相愛,哈裡瑪的三個兒子就這樣打打鬧鬧著長大了,並分別考上了心儀的大學,有了自己喜歡的工作。

  兒女婚姻:

  隻要幸福就好

  “爸媽,我要和漢族姑娘結婚,你們同意嗎?”2016年,二兒子哦斯曼問起父母對自己婚姻的看法。

  “隻要人善良,你們合得來、幸福就行。”哈裡瑪說。

  沒過多久,哦斯曼與四川女孩景彩虹喜結連理。從此,在這個多民族大家庭的餐桌上,除了手抓羊肉、手撕牛肉干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美食之外,又多了一道紅燒魚,漢族姑娘景彩虹的加入為這個多民族家庭增添了更豐富的“色彩”。

  哈裡瑪家重要節日又多了一個春節和中秋節,每個家庭成員的民族節日,都是全家人共同的節日。他們或選擇一起到清真餐廳聚餐,或到郊外過林卡……

  2019年5月,是穆斯林的齋月,而那段時間景彩虹預產期臨近,需要補充營養,不知如何向婆婆開口的她有些發愁。

  “彩虹,你想吃什麼不用顧忌我,身體要緊。”哈裡瑪的幾句話讓景彩虹心生暖意,她也充分尊重婆婆的生活習慣。孩子出生后,她和丈夫按照共同意願在民族一欄中填寫為回族。

  “一個家裡生活著不同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文化、禁忌,要想讓這個大家庭和諧,就得做到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哈裡瑪說。

  傳承家風:

  民族團結如一家

  哈裡瑪居住的河壩林社區位於拉薩老城區,離家幾十米外便是擁有300多年歷史的拉薩大清真寺,而西面一公裡左右,是歷史更為悠久的大昭寺。歷史和地理因素,使得河壩林社區成為一個擁有藏族、漢族、回族、白族、東鄉族、撒拉族、維吾爾族等11個民族的聚居區,多民族家庭數量更是佔社區家庭總數的四分之一。

  2019年,丈夫去世后,周圍的鄰居們紛紛上門幫忙,有的送來飯菜,有的來家中幫忙做家務,還有的陪哈裡瑪聊天解悶,這些關心和溫情,是對她踐行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最好回報。

  卓宗的孩子在讀書期間受到哈裡瑪夫婦的資助,得知趙伯能去世后,卓宗堅持每周上門幫助哈裡瑪洗衣服。被數次拒絕后,她改為幫助哈裡瑪制作甜茶。

  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交匯成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動人旋律。“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大家都是中國媽媽的孩子。孩子們團結起來,國家也就富強了,我們的日子就能更好。”哈裡瑪總是這樣教導孫輩,要做好人、要上進、要寬厚待人。在上小學的孫女花德米眼中,奶奶就是個傳奇,她能把一家人擰成一股繩,讓好的家風和品行傳承下來。

  哈裡瑪說:“家風傳承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大家庭的‘幸福密碼’,大家互幫互助、相親相愛,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常盛。”

(責編:旦增卓色、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