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20日,我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捐贈高原撿拾車志願服務組人員,一同來到藏北雙湖縣中心小學看望模范教師杜安東、曹曉花夫婦,並為該校師生送去《阿古頓巴》動畫片與部分書籍。
共同的“西藏情結”,使我們一見如故。正如協會秘書長王健所說:“看到你們兩人長期在雙湖縣教書育人的事跡,為你們甘於奉獻的精神所感動,協會讓我們捐贈高原撿拾車志願服務組帶來全體會員的關心和問候。”
雙湖縣平均海拔5000多米,每年冬季長達8個月,含氧量隻有內地40%,被稱為“人類生理極限的試驗場”。
這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捐贈高原撿拾車志願服務組一行與教師杜安東、曹曉花夫婦及部分學生一起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2019年8月20日攝)
杜安東和曹曉花夫婦是我的山東老鄉。2008年夏天,從新疆大學畢業回到老家工作的夫妻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參加了西藏自治區公招教師考試,一起被分配到那曲市雙湖縣中心小學擔任教師。這一干就是12年。
去年盛夏,因為我的同事、新華社西藏分社張京品等人的新聞報道,這對青年教師的事跡才被人們所了解。
沒有到過雙湖草原的人,無法體會超高海拔缺氧對人的心理、身體所帶來的巨大挑戰。人們曾說:“在雙湖,躺著也是貢獻!”此話不假。因為上世紀70年代,雙湖縣還是一片人跡罕至的無人區。開發藏北無人區后,這裡才從無人到有人,並逐步走向繁榮。
這是教師杜安東、曹曉花夫婦在課下與藏族學生交流(唐召明2019年8月20日攝)
坐落在縣城的雙湖縣中心小學,是附近4個鄉鎮裡唯一一所完小,方圓100多公裡范圍內的孩子大都在這裡讀書。
由於雙湖草原地廣人稀、路途遙遠,雙湖縣中心小學400多名學生一半多在校寄宿,不少學生一個學期才能回一次家。杜安東、曹曉花夫婦既當老師,也做父母。平日裡,他們一有空就來到學生宿舍,幫助孩子們梳頭、洗衣服、打掃衛生。杜安東和曹曉花細心照顧藏族學生,而他們自己大的10歲、小的2歲的兩個孩子,長年寄養在萬裡之外的山東老家。
“平時和孩子交流主要靠微信。特別怕接到家裡的電話,因為不是大事,家裡是不會給我們打電話的。”每每提及孩子,曹曉花禁不住眼裡噙滿思念的淚水。身為母親,曹曉花一邊是對自己遠方兩個兒子的牽挂﹔一邊是對身邊藏族孩子的百般疼愛。
“我們這麼大的時候,父母都在身邊,是不會讓我們自己動手洗衣服的。”曹曉花寧肯自己辛苦,也要幫藏族孩子洗衣服。看到有的藏族孩子衣服破了,她就把破衣服帶回家裡,想辦法補一補﹔到學生寢室時,她特別留意宿舍棉被夠不夠,把手伸進被子,看看暖和不暖和。
六年級學生洛桑卓瑪下課后,喜歡追著曹曉花玩。一天,她對著曹曉花叫“干媽!干媽!”剛開始,她不讓學生這樣叫,因為“媽媽”是一個偉大的稱呼,她覺得自己還沒有資格。“我不管,我不管,你就是我的干媽。”洛桑卓瑪說。
雙湖草原的孩子學習條件艱苦,又很少跟父母交流,學校老師就像是他們的父母。漸漸地,“干媽”的稱呼在學校傳開了,維色、央金、拉姆、扎西……曹曉花的干女兒、干兒子一天比一天多。除了在生活上對學生們無微不至地照顧,杜安東夫婦還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杜安東努力下,藏族學生的漢語平均成績從5年前讀一年級時的不到10分,提高到現在的75.6分,這個成績創下雙湖縣歷年最高。
這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副市長扎南(右一)、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秘書長王健(右二)一同看望教師杜安東、曹曉花夫婦(唐召明2019年9月29日攝)
雙湖縣中心小學有一間圖書閱覽室,但學習資料不足,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們對漢語文課外讀物的需求。2019年8月開學,杜安東、曹曉花找到幾個朋友一起,在微信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則短信:“雙湖縣中心小學孩子的夢想和內地孩子一樣,想當老師、醫生、軍人……但漢語是他們比較大的障礙,讀書是開闊眼界、提高漢語最直接的方式。大家有沒有閑置的讀物?可以寄過來,留在學校裡,供孩子們閱讀。”
消息發出后,大大小小的包裹從四川、安徽、山東等地寄來,杜安東和曹曉花每拆開一個包裹,就像推開了一扇雙湖孩子認識外面世界的大門。
當問及他們未來的打算時,杜安東深情地說:“條件再艱苦的地方,也要有人堅守。我最大的心願就是看著這裡的孩子一天天成長,將來能夠走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中國西藏網 文、圖/唐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