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親如一家

——日喀則市不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向縱深發展

2020年05月13日11:56  來源:西藏日報
 
原標題:各民族親如一家

近年來,日喀則市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抓,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聚焦“六同”任務(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同步、公共服務同質、法治保障同權、民族團結同心、精神家園同建、社會和諧同創),圍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目標,深入開展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的創建工作,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不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向縱深發展。

黨的領導齊抓共管 把握民族團結進步的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

日喀則市始終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重大政治工程、民心工程,作為最大的群眾工作,作為對標對表、忠誠看齊的重要檢驗,作為貫徹落實黨的治藏方略和自治區黨委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作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重要載體,作為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作為推進日喀則市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途徑。

日喀則市成立由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工作領導小組,構建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協調落實、各級齊抓共管、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2016年以來,組織召開7次常委會、3次表彰大會、3次推進會、2次座談會,研究部署民族團結各項工作﹔依法設立“6·2”民族團結進步日,制定《中共日喀則市委 日喀則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日喀則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實施方案》,建立協調配合、共建共創、目標考核、評選表彰等長效機制,劃撥1124.4萬元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經費,並把民族團結工作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和單位績效的重要內容,與干部選拔任用挂鉤,確保了民族團結工作有力有序、強力推進。

全市深入實施基層黨建“十二件實事”,大力實施邊境黨建紅色長廊工程,全面實施村(居)干部、黨務工作者素質能力提升工程,推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村(居)全覆蓋,努力把基層黨組織建成聽黨話、跟黨走,善團結、會發展,能致富、保穩定,遇事不糊涂、關鍵時刻起作用的堅強戰斗堡壘,基層各支力量織成“一張網”、擰成“一股繩”,像吸鐵石一樣把各族群眾緊緊凝聚在一起,筑牢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群眾根基。

共同奮斗共同發展 攜手共創各族人民美好生活

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79.49億元,同比增長8.1%,增速居全區第二﹔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6455元、11580元,分別增長10.5%、13.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區第一。珠峰“七大產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引擎,珠峰綿羊、珠峰牦牛走出高原、走向全國,“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成為現實﹔“珠峰冰川”“西藏神水”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市場佔有率日益提高﹔“湘河谷”經濟林生態產業項目、白朗縣萬畝枸杞生態觀光園等項目效益顯現,高原林果各展魅力﹔卡墊、藏香、唐卡等民族手工藝品,從傳統技藝轉向文化創意,成為民族文化交流的“媒介”﹔“神奇珠峰、美麗日喀則”旅游品牌全面打響,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日喀則、感受日喀則,各族群眾在攜手創業、共享紅利的過程中,生活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安康……

改善民生、發展經濟是解決民族地區一切問題的關鍵。

一年來,日喀則市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團結帶領全市各族干部群眾,苦干實干、大干快干,加快建設和諧文明幸福美麗日喀則,讓各族群眾奔向小康的步伐更堅實、更穩健。

——全市培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28家,村集體經濟達到1388個,各類非公經濟市場主體發展到6.66萬戶,市場主體迅猛發展,各類市場主體吸納帶動各族群眾就業創業、增收致富,讓各族群眾誰都離不開誰、誰都不把誰當外人、對誰都親如一家人。

——珠峰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區、日喀則經濟開發區加快建設,並積極構建以日喀則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龍頭,以拉洛、江當、年楚河、湘河4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支點的農牧業產業園區發展體系,成為全市產業轉型的新窗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新平台。

——全市18個縣(區)全部摘帽,17.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669個貧困村(居)全部退出,各族群眾在幸福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黨的恩情、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更加堅定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決心。

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日喀則市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幸福指數持續提升。

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打牢各民族親如一家的情感基礎

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崗巴縣,藏族老阿媽拉吉為表達對“金珠瑪米”(解放軍)的恩情,40年為部隊戰士迎來送往,讓五湖四海來到崗巴邊關的戰士們深深感受到雪域高原的親情,被戰士親切地稱為“兵娘”,在海拔5300多米的查果拉哨所唱響了“軍民團結一家親”的時代贊歌。

如今,拉吉老人已經過世,但她的精神仍在延續,她的女兒確吉和孫子才旦繼承老人的遺志,每年新兵入伍、老兵退伍和“八一”建軍節時,都會為解放軍獻上哈達,帶上酥油茶、糌粑為新老兵迎來送往。

一家人、一家親、一家情。近年來,日喀則市各族干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揚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積極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各族干部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感情更加深厚,“禍福與共、休戚相關”的紐帶更加緊密。

在白朗縣,20多年扎根白朗的山東蔬菜種植技術員張際明,採取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手把手地教、實打實地帶,帶出100多名本地蔬菜種植能手,帶動群眾就業3200余人,帶出了“茶與鹽巴”的民族感情,被白朗縣群眾親切地稱為“老張”。在桑珠孜區江洛康薩社區,藏、漢、回、蒙等13個民族的群眾在共同生活中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幫助,交上了知心朋友、做上了和睦鄰居、結成了美滿姻緣。滬藏18所友好學校結成“海峰教育聯盟”,山東省19所中小學校與日喀則19所中小學結對共建,吉林省搭建“長白山與珠穆朗瑪的對話——空中專遞課堂”“互聯網+辦學”網絡平台,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拓展了廣闊空間……

和衷共濟、守望相助、和諧發展,日喀則市各族干部群眾真情交往、真情交流、真情交融,結下了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成為日喀則市發展和繁榮的內在動力!

放眼未來,日喀則市各族兒女將描繪出更加和諧的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

(責編:郝潔、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