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西藏糧食產量105萬余噸蔬菜產量97萬余噸

李梅英

2020年04月22日10:47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2019年西藏糧食產量105萬余噸蔬菜產量97萬余噸

  近年來,隨著設施農業的普及,採摘游在我區悄然興起,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圖為貢嘎縣休閑採摘產業園一角。記者 李梅英 攝

  嘩嘰,也叫“澤帖爾”,是藏族手工生產的高級羊毛制品。其編織技術難度大、選料講究、工藝流程復雜,是山南市乃東區澤當鎮獨有的一項手工技藝。近年來,這項古老又獨特的技藝在市場經濟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圖為山南市乃東區民族嘩嘰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生產車間一角。(資料圖片)記者 李梅英 攝

  ■導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牧業產業興旺與否事關鄉村振興成敗。當前,加快推動我區農牧業產業轉型升級是實現農牧區長足發展的重要舉措和迫切任務。

  2019年,我區農牧業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穩中向優的發展態勢。全區糧食產量105萬余噸,落實蔬菜面積39.26萬畝,蔬菜產量97萬余噸﹔全區各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46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達1.37萬家﹔全區農畜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48.91億元,同比增長16%……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點。

  “獲稻畢工隨晒谷,直須晴到入倉時”。

  初春的高原,農人已開始整修田間水利,醞釀下一個豐收季﹔牧人策馬揚鞭,奔跑在蒼黃的山坡上﹔現代設施大棚內,水靈靈的蔬菜瓜果惹人眼饞……

  回顧2019年,全區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貫徹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大力實施以“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主題的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推動農牧業各項工作,農牧業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穩中向優的發展態勢。

  調整——

  農牧業生產紅紅火火

  “現在種地真高效,有了新種子、新技術和新機器,糧食生產不再看‘天意’!”白朗縣種糧大戶50多歲的夏瑪說。站在自家高高的青稞堆前,他信心十足,表示自己還能好好干幾年。

  “無糧不穩,無工不富”。2019年,我區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共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363萬畝,糧食產量105萬余噸,其中青稞81.5萬噸。

  同時,結合農牧業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我區順應市場,突出產業結構調整、品種轉型升級,傳統農業的質量和效率得到提升。全區落實蔬菜面積39.26萬畝,蔬菜產量97萬噸。優質奶牛存欄18萬頭,育肥出欄牦牛7萬余頭,年末牲畜存欄1764萬頭(隻、匹),出欄583萬頭(隻、匹),肉奶產量90.1萬噸。

  特別是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后,全區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嚴格落實國務院、自治區關於穩定生豬生產的措施,推動出台鼓勵生豬產業發展相關政策,生豬生產得到恢復。通過強化檢驗檢疫和優化生豬產品調運程序,實現生豬產品保供穩價的目標,豬肉價格與周邊省份乃至全國相比,一直處於低位運行。

  農牧民群眾的 “菜籃子”“肉盤子”日益類全產豐,為農牧民的紅火小日子增色不少。

  融合——

  產業發展后勁十足

  走進“秀色才納”景區,A區花海、B區水果採摘、農耕藏藥材博物館、旅游風俗一條街、藏醫藥浴等,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這裡演繹得淋漓盡致。

  記者從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獲悉,在2019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的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名單中,我區共3家單位上榜,分別是拉薩市曲水縣、林芝市巴宜區、昌都市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2019年,我區繼續將一、二、三產業融合作為重點工作,申報認定第六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4家、第五批自治區級龍頭企業5家、第一批自治區級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118家、示范家庭農(牧)場31家。

  全區新增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6個,新增中國美麗休閑鄉村8個。新增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4人,全國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3個,新增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園區3個,亞德細褐民族服裝手工業項目奪得第三屆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大賽初創組一等獎。

  數據顯示,2019年,全區各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46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達1.37萬家,同比增長57.8%﹔納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有217家。全區農畜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48.91億元,同比增長16%。

  優質——

  品牌農畜產品頻出

  “此次來,專門為了買西藏牦牛肉干。”2019年11月15日, 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來自江西贛州的李小紅女士說。近年來,像青稞、牦牛、枸杞、冬虫夏草、藏紅花等一批“藏”字名特優質的產品頻頻亮相各大農產品交易會,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與信賴。

  2019年,我區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明顯增強。

  一年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聯合公安、市場監管部門開展農產品質量專項整治行動。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達97.6%,完成3個國家級、7個自治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制訂修訂各類農牧業標准92項,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178個,產品累計獲得國際國內展銷展會金獎41個。

  深入開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空殼社”專項清理,排查出“空殼社”清理對象1702家,與中國郵政西藏分公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助力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93.6%,化肥農藥使用量繼續保持零增長,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70%以上。成功創建仲巴縣、白朗縣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等。

  改革——

  生產潛力更大釋放

  “我們家40畝土地簽了15年的流轉合同,一次性拿到90多萬元,花了60多萬元買了一輛貨車,一台裝載機,一台壓路機,一輛私家車,僅出租這些車輛設備一個月就能收入兩萬多元。”白朗縣洛江鎮覺如村頓珠說。曾經被頓珠視為“命根子”的土地,如今變成了脫貧致富的“活資產”。

  “加入村合作社后,我每天放牧,去年收入3萬多元,生活開支更有保障了。” 阿裡改則縣物瑪鄉搶古村拉宗說,30多歲的拉宗是一名單親媽媽,多年來獨自撫養兩個孩子。

  ……

  改革是為了給農牧民創出一條新出路。近年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穩步推進農牧區改革創新工作。

  2019年,全區清查資源性資產1.67億畝、經營性資產94.3億元、非經營性資產128.8億元。第三批國家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巴宜區已完成試點任務。達孜、乃東等8個縣區被確定為第四批試點。“1+6”農村改革試驗區已完成中期評估,曲水縣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農民集體收益分配權退出兩項試點任務通過國家驗收。

  扶貧——

  群眾鼓腰包富腦袋

  “目前,當地民眾通過參與產業發展,掌握一項或多項謀生的技能,為他們實現可持續增收起到重要的支撐。”2019年10月15日,在自治區脫貧攻堅指揮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現場,自治區脫貧攻堅指揮部產業脫貧組組長杜杰如是說。對於廣大農牧民來說,種養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是千百年來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情,在產業扶貧工作中,成為他們更容易參與、更容易掌握的技能。廣大民眾不離鄉不離土、就近就便實現增收、實現脫貧,還改變了以往等靠要思想。

  2019年,我區重點圍繞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商貿流通業等產業加大扶貧工作力度,全區累計開工產業扶貧項目2639個,落實產業扶貧資金367.41億元。全面完成全區23.8萬人的產業脫貧任務,間接帶動全區70多萬農牧民實現增收。

  “住上了新房,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每月拿工資,年底還有分紅,黨的政策真是好。”2019年12月5日,在日喀則市仁布縣城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格桑平措拿到仁布縣然巴鄉嘎珠農牧民藏藥香加工專業合作社的1000元分紅后,感激地說。

(責編:郝潔、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