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歷史 奮進新時代】土旦列謝家生活變遷記

黃志武

2020年03月21日11:44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牢記歷史 奮進新時代】土旦列謝家生活變遷記

  2020年3月17日一早,藏族老人土旦列謝爬上梯子,把五星紅旗插到自家房頂,盡管此時離“3·28”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還有一段時間。

  61年前的3月28日,是改變了他們命運的日子。對他們來說,這一天比過年還要高興。

  “聽父親說,當時我們一家都是巴嘎雪谿卡(庄園)奴隸,有一次,父親因犯了一點小事,屁股被打得稀爛,還被送到拉薩雪監獄,他們完全沒有把我們當人看。”60歲的達孜區塔杰鄉巴嘎雪村2組村民土旦列謝說,“西藏民主改革前,我們一家沒過一天好日子,那時做夢都想不到能有現在的幸福生活。”

  民主改革之前,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95%的社會財富集中在佔人口5%的農奴主手裡,這也成了西藏貧窮落后的根源。一份歷史檔案記載:1950年西藏有100萬人口,其中沒有住房的就達90萬人。

  “即使雪山變成酥油,也被領主佔有﹔即使河水變成牛奶,我們也喝不上一口。生命雖由父母所賜,身體卻為官家佔有。”一首古老的藏族歌謠唱出了當時農奴的悲慘生活。

  黑暗總會過去,黎明終將到來。

  西藏民主改革,改變了土旦列謝一家人的命運,全家不僅有了人身自由,還分到了田地、牛羊以及生產生活用具。一間20平米的房子成了土旦列謝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家,也成了土旦列謝一家8口人遮風擋雨的地方。

  土旦列謝與眾多傳統家庭一樣,幾十年一直務農,過去的經歷讓他更能體會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家”不僅是他避風的港灣,更是他的全部。土旦列謝幾十年的生活變化也就從他的“家”開始的。

  土旦列謝第二次真正意義的家是在他30歲的時候,由於一家8口在20平米的房子裡確實擁擠,他就住進了村裡的養老院。1991年,他用手頭僅有的1000元和縣民政局下撥的扶貧款2000元,買下了當時村裡老學校的兩間20平米的房子。那一年,他的大女兒出生。

  就這樣,隨著老二、老三的相繼出生,土旦列謝一家在20平米的房子裡一住就是10多年,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一家其樂融融。

  住房是群眾安身立命之所,承載著每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2006年開始,我區從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到解決城鎮最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再到建設干部職工周轉房,一個有西藏特色的住房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區各族干部群眾住有所居的願望正在實現。

  引用土旦列謝的話說:“這輩子做夢都沒有想到,黨和政府能幫助我們蓋房子。”也正是2006年,土旦列謝享受安居工程帶來的福利,住進了一套帶院子的房子。這是土旦列謝的第三個家。為了這個“突然”得到的家,土旦列謝還花了兩萬元把這個家進行了簡裝並添置了不少家具。

  到了2016年,更讓土旦列謝想不到的事,再一次降臨他家,這一年,他擁有了一套帶院子的房子,是達孜區扶貧搬遷點,就在縣城。如今,土旦列謝一家居住在這寬敞明亮的房子裡,更是其樂融融。

  也正是在這一年,他主動向上級報告,提出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也是該搬遷點的第一個脫貧戶。

  問及為什麼?土旦列謝感激地說:“因為貧困原因,黨和政府幫助我家那麼多,讓我住進這麼漂亮寬敞的房子,還給我和孩子們安排了工作,我們有了穩定收入,我不想再給黨和政府添麻煩,要把好政策讓給比我更困難的人,我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幸福的生活。”

  盡管經濟條件好了,再也不擔心溫飽,但土旦列謝依然保持著勤儉節約的習慣,不浪費食物,不過度注重服飾,因為過去的經歷讓他更能體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如今,土旦列謝在達孜區當保安,老伴依然在工作,各項補助加起來一年收入有4萬多元﹔小病在鄉衛生院看,大病到市區看,治療費100%報銷,以前哪兒敢想呢!”土旦列謝說。

  讓土旦列謝更欣慰的是,他的幾個子女也都很有出息:大女兒在達孜區文藝隊工作、二女兒在達孜區工業園工作、小兒子在德慶新村村委會工作,大家都有了穩定的收入。孩子們時常拎著大包小包回家看望老兩口,老兩口現在除了上班外,最大的幸福生活就是帶兩個小孫女。

  “我們爭取多活幾年,享受幸福的生活。”土旦列謝表示,如今西藏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每個人都希望健康長壽,因為每天都很開心。

(責編:聶蓉蓉、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