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投运于2011年,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联网工程,是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民生工程、光明工程。电路运行9年来,为保护青藏联网工程柴拉线青海境内三江源、可可西里等生态保护区原生鸟类生命安全,国网青海电力通过在输电铁塔上搭建人工鸟窝,让“生命鸟巢”如跳动的音符般在“电网线谱”中谱写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歌。
人鸟斗智斗勇 “游击战”轮番上演
三层棉线手套、一辆旧皮卡车、四人一路向西。忽而狂风骤起、积雪被卷得像沙漠的风暴一样,天地蒙蒙。
“瞧,金雕!”行进于青藏联网工程柴拉线段,常常沉醉于邂逅金雕、雄鹰、秃鹫等大型猛禽的喜悦中,可就是这“一路惊喜”却成为青藏联网工程电力安全运维中最大的隐患。
“鸟儿爱往高处跑,线路跳闸真不少。”
据电网运维班班长王辉回忆,由于青藏联网工程是世界首个海拔最高的交直流输电线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高原电网运维经验相对欠缺。刚刚建设时,输电铁塔上安装防鸟刺数量不多,且安装区域的针对性不强,线路投运不足1年,全线就有100多个鸟窝,部分鸟类因高压电击等受到伤害或死亡,输电线路也因鸟类活动频繁跳闸,严重威胁到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迁移鸟巢!运维人员沿用原来的老办法,徒手替上百个鸟窝搬了家!鸟类的“违章建筑”屡次被拆除,可它们却又以惊人的速度重新把巢筑好,运维班的强迁引起了鸟群的强烈“抗议”,防鸟措施补强方案势在必行。
补装防鸟刺和防鸟针板、安装超声波驱鸟器或空气爆炸型驱鸟器,一时间,铁塔上的鸟巢数量明显减少。可一段时间后,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象条件,大风天气容易吹落防鸟刺,一些鸟类在防鸟刺间隙筑巢,鸟与人打起了“游击战”。
既巡线又观鸟 创新为鸟安新家
为什么内地适用的驱鸟方式在高原腹地却不管用?如何在输电线路防鸟与生态环保之间寻找平衡?
查资料,找专家,安装高清高速红外摄像机……经过三年观测,运维班成员们发现,线路跳闸主要是由于鸟类衔铁丝铜线等筑巢以及在塔顶栖息排泄两个原因造成。“因为鸟类体型庞大,需要的鸟巢也大,所衔的金属导线最长可达五六米,触及导线必然会引发线路放电跳闸;并且它们习惯在半夜和黎明时分在塔上排泄,排泄物量大冲力也大,极易造成线路跳闸。”王辉说。
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攻克的方向。2016年5月青藏联网工程年检期间,王辉和同事们在“电力天路”铁塔上的安全区域安装了20个直径约一米的圆形碗状人工鸟窝,里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稻草,同时,他们每次去巡线都要特意捡拾回收沿线废弃铁丝铜线等金属导线,尽可能减少鸟类筑巢的导电材料,实现了由以往的“驱鸟防鸟”向“引鸟护鸟”方式的转变。
此外,王辉和同事们对输电铁塔上的鸟刺进行改良优化,将原有的传统鸟刺改良为平面的防鸟针板,大密度安装在铁塔挂线点横担的上方和下方,减小鸟刺之间的缝隙,人为改变鸟类习惯在塔身中部的休息平台上活动的习性,大大降低了鸟类在危险区域筑巢的几率,也杜绝了鸟类在传统鸟刺间隙中被卡住受伤的情况。
“生命鸟巢”上线 鸟线和谐共生
从2016年5月至今,该线路上共计安装了人工鸟窝168个、鸟窝托架20个、栖鸟架46个。鸟类入住台账显示,“人工鸟窝”内鸟类入住率已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巢内累计孵化幼鸟150多只。
“生命鸟巢”正式上线。
据王辉回忆,由于首次尝试,经验不足,第一代人工鸟巢存在明显的劣势与不足,里面的稻草容易被大风刮飞,竹筐材质耐用性低,在长期的风吹日晒下容易风化破损。第二年,大家试着把鸟巢编织材料从竹条改为柳条,里面的稻草也换成了厚重暖和的椰棕垫,用细铁丝牢牢和鸟巢绑扎在一起,即使再大的风也刮不跑了。第三年,编织材料换成了藤条。如今,新一代鸟巢再次优化,藤条提前用防腐药水浸泡,进一步增强了鸟巢的耐用性。
引鸟、留鸟,生态护鸟。“生命鸟巢”项目实施以来,不仅增强了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鸟类在输电铁塔附近活动受伤的数量也显著降低,有效保护了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鸟类的正常活动和种群的良性发展,维护了草原生物链的平衡,切实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
截至2018年底,“电力天路”累计向西藏输送电量超55亿千瓦时,同时帮助西藏藏中电网实现电力外送23亿千瓦时,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支撑。这条“电力天路”创造了全年0次故障跳闸的历史性记录,工程沿线的这些“人工鸟巢”也正在被一个又一个的“新主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