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山南市措美縣:講文明 愛生活 樹新風

史金茹
2022年01月18日09:54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核心提示:

  卓德村,地處山南市措美縣西北部,平均海拔4580米,是一個文明、干淨、整潔的小村落。

  近年來,卓德村充分依托鄉村振興戰略,改善村居面貌,美化農牧民居住環境。如今,村庄百姓素質明顯提高,鄉風文明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高,美麗鄉村建設穩步推進。

  打牢基礎 凝聚人心

  基層黨組織擔負著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重要責任,是團結帶領黨員干部群眾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戰斗堡壘。

  長期以來,卓德村“兩委”班子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這個基層基礎,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2021年上半年,全村47名黨員累計開展各類宣傳宣講30余場次,開展文藝活動4場次,召開村民大會、支部會議、黨員大會10余次,組織全村打掃衛生7次,為全村各項工作順利推進、高效落實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

  為了讓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卓德村“兩委”在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的基礎上,針對本村打架鬧事、陳規陋習等突出問題,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做到更加符合卓德村實際、更加滿足群眾實際需要,確保了全村生產生活更加有秩序、社會大局更加和諧穩定、各項工作開展更加規范高效。

  好組織是保障,好黨員是模范。今年70多歲的老黨員頓久,在卓德村先后擔任過村小組組長、村委委員、村委會主任等職務。工作上,他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找水源、拉水渠,維修、翻建村糌粑磨房和教學點,帶領群眾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閑暇之余,頓久還始終保持著手工縫制國旗的習慣。自1971年起,50年的時間裡,他累計縫制國旗200余面。頓久的先進事跡,感召和激勵了全村群眾,推動形成了全村講文明、講團結、愛家庭、愛生活的良好習慣。

  在卓德村“兩委”班子的堅強領導下,在黨員干部的示范作用下,卓德村農牧民群眾牢固樹立了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始終做到開放包容、干淨整潔、團結友善、互幫互助,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卓德村經濟發展、衛生改善和社會穩定的新局面。

  轉變觀念 脫貧致富

  物質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卓德村“兩委”以“志智雙扶”和“轉變觀念”為抓手,切實在增強群眾致富信心,拓寬群眾致富門路上下功夫,採取走村入戶和集中宣講的方式,用身邊事激勵身邊人。

  2016年,德吉措姆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年全家人均年收入僅為2000余元。“當時我們思想觀念比較落后,不願外出務工,隻有牧業收入,隻能勉強維持生活。”德吉措姆向記者說,“后來,在聽到鄰村的老鄉外出務工賺到了4萬元,有的甚至一年能賺十幾萬元,這讓我有很大的觸動。”於是,德吉措姆經過一番思量后,決定帶著弟弟外出務工,2020年兩人在外務工掙到了6萬余元,加上牧業收入,相比前幾年人均收入翻了10倍有余。

  同村的古桑曲吉一家因為人口多、勞動力少,而成為卓德村最貧困的家庭之一。但是性格要強的她,不顧身體的缺陷,勇於挑戰命運的安排。2010年,她毅然前往拉薩學習裁縫手藝,經過幾年的努力奮斗,古桑曲吉終於在拉薩有了自己的裁縫店,她和兩姐妹負責加工,哥哥負責將貨運往各地,全家所有勞動力均實現了就業,而她們銷售的卡墊、藏式靠墊,深受拉薩、山南等地群眾的歡迎,2020年銷售額達到了20余萬元。

  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和教育下,卓德村群眾致富信心更足、致富門路更寬了。如今,村裡有知識、有技能的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或從事織氆氌、做藏被、放牧等工作,大家都在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不斷開創美好未來。

  環境保護 利國利民

  “過去的幾十年裡,村裡到處都是‘臟亂差’,做夢也沒想到能變成現在這麼干淨、整潔!”措美縣哲古鎮卓德村村民扎西多布杰談起卓德村的變化,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表示對現在的生活十分滿意。

  一直以來,卓德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貫徹落實“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的具體部署要求,在走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道路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衛生治理、改善村容村貌。

  利用走村入戶、村民大會,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隊和“雙聯戶”戶長與百姓講政策、聊發展、講衛生,廣泛動員群眾積極參與到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中。通過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卓德村每年對全村75戶家庭環境衛生進行“評差獎優”,提高村民環保意識,鼓勵村民繼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進一步增進了干群關系,提升了環境衛生水平。

  從漠不關心村居環境到主動參與環境整治,從不重視家庭衛生到自覺主動地講文明愛生活,群眾觀念的轉變和“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人心,讓卓德村的人居環境有了跨越式的提升。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