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甜茶入口暖心

2021年06月01日11:5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一碗甜茶入口暖心

“每天上午11點太陽從山頂上露出頭,下午4點就匆匆忙忙地落到山那邊去了。大山阻隔,人煙稀少,交通閉塞,環境險惡,我們以前的生活很不方便。”回憶起跟奶奶一起住在山溝溝裡的那些年,格桑曲珍眼眶裡噙著淚花,既是想念奶奶,也是感恩現在的幸福生活。

一碗甜茶入口暖心

幸福的藏民生活 郭紅鬆攝/光明圖片

34歲的格桑曲珍,如今住在西藏山南市加查縣共康村的一幢二層小樓裡,與丈夫在縣城裡經營著自家的糧油加工店,兒女雙全,生活如蜜。搬到共康村之前,她與很多貧困戶一樣,生活無著,與奶奶住在大山深處,祖孫倆在低矮漏雨的小房子裡相依為命,隨時還可能遭遇泥石流的威脅。“奶奶過世前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我能走出大山,不再像她一樣終生受苦受窮。”2017年12月底,如奶奶所願,格桑曲珍終於搬到政府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共康村,有了自己安穩、舒適的家。

推開格桑曲珍家的院門,迎面映入眼帘的是坐北朝南、鑲嵌六扇大落地窗的藏式二層紅頂小樓,收拾得干淨整潔的院落透露出主人一家的勤勞。院子西邊的獨立衛生間裡,白底黃花的瓷磚鋪滿地面和牆面,太陽能熱水器、上下水衛浴設施一應俱全。院子東南角上佔地十余平方米的廚房裡,配齊了現代化的抽油煙機和電子灶具。

“房前屋后種著土豆和白菜,窗前的兩棵李子樹到秋天就能結果。村裡分的4.2畝土地裡,今年種上了青稞。加上縣城裡的糧油加工店,我們全家的年收入能有七八萬元。”曲珍的喜悅溢於言表。住的是樓房,開的是轎車,有自己舒適的家、穩定的事業和甜蜜的生活,這不就是我們向往的嗎?

從曲鬆縣瓊嘎村搬到共康村的索朗多吉老人,原來也是貧困戶。現如今,他也擁有了自己寬敞明亮、南北通透的二層樓房。獨門獨院,通水、通電、通網絡的居住環境,老人家當初想都不敢想。

一碗甜茶入口暖心

幸福的藏民生活 郭紅鬆攝/光明圖片

除了曲珍和索朗多吉等一些建檔立卡貧困戶零散地從崔久鄉、洛林鄉等地搬到共康村之外,也有一部分村民是從冷達鄉整體搬遷而來。“貧困村民隻需要支付一萬元便可以擁有一套房子,隨遷戶家庭也隻需要支付房屋建筑費用的30%。”共康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次旦扎西介紹說,2017年12月28日,由369戶搬遷戶組成的共康村正式成立。共康,顧名思義,就是“共同奔小康”的意思,這也正是2017年建村時名字的由來。安居才能樂業,現在村裡1317位村民都有了自己的“金鑰匙”。

次旦扎西說:“根據地形地貌、人文環境和風俗習慣,把山、水、田、園、路充分融合,形成了共康村‘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田園風光圖。”走進共康村,一棟棟嶄新的藏式民居排列整齊,干淨寬敞的水泥路面通到了家家戶戶的大門口。

藏民的一句諺語說:“一碗酥油,用千滴牛乳制成﹔一碗糌粑,用萬滴汗水換來。”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共康村的369戶藏族同胞,認識到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全村和睦相處,共同建起了經果林,桃子、蘋果、核桃、花椒、櫻桃和紅棗,在雪域高原變成了老百姓的“金果果”。

在村裡採訪時,記者看到了幼兒園、郵局、衛生所、電商服務平台和健身器材等一整套生活配套服務場所和設施。共康村鄉村振興專干嘎瑪拉珍告訴記者,搬遷群眾入住后,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全面的改善,通過外出務工、發展林果種植和牲畜養殖等產業,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的目標。“電商直播帶貨這幾年很火,為老百姓帶來了很多實惠,村民自己加工的木碗和藏香,通過電商平台走向了廣闊的市場。僅2020年一年,我們村通過電商直播帶貨就實現銷售額60多萬元,村裡的牛肉、奶渣和藍莓等農牧產品很受外地買家的歡迎。”聊到共康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前景,這位剛從廈門大學畢業的藏族女孩信心滿滿。

63歲的拉布以前住在海拔4300米的高山上,從他家到縣裡97公裡的路程騎馬要走上三天,道路十分不暢。搬到共康村之前,德吉措姆也住在山上,每年冬天要到很遠的山溝裡背水喝。現在一擰開水龍頭,干淨衛生的自來水就嘩嘩地流出來。“過去我們用的是酥油桶、火爐子和燒水壺,現在家家戶戶看上了彩電,用上了冰箱,過著城裡人的生活。”5月的共康村安靜祥和,上了年紀沒去山上挖虫草的藏民們在茶館裡悠閑地喝著甜茶,那甜滋滋的味道,如甘如飴,如同他們走在小康路上的幸福生活。(光明日報記者 劉彬 尕瑪多吉 鄒曉菁 鄒蘭斯)

《光明日報》( 2021年06月01日 06版)

(責編:次仁羅布、吳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