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千條、山萬座他們曾走過,每一次相逢和笑臉都彼此銘刻。60年后,在陽光燦爛、歡樂的日子裡,他們回首過往,想說的太多。
2020年,拉薩市歌舞團建團60周年,60年來,拉薩市歌舞團在老一輩領導、藝術家的開拓創新和不斷耕耘下,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過程中,創作了多部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藝術作品,走出了一條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表演路子。
精品力作不斷涌現
拉薩市歌舞團成立於1960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后成立最早的一個文藝團體。西藏自治區歌舞團原團長、拉薩市歌舞團原團長丹增貢布說,剛開始團裡隻有20多名青年演員,屬於業余隊伍,大多沒有太多業務基礎。“百業待興之際,上級領導給這支隊伍派了一批有才華、富有獻身精神的領導人員。原十八軍文工團的劉延,她作風扎實、深入群眾號召力強﹔北京大學畢業分配到西藏的廖東方,他吃苦耐勞,是個優秀的創編人員﹔對西藏各類文化藝術比較熟悉和熱愛的本地人土登﹔對藏族文化比較精通、藏漢語水平較高的平措次仁、努珍等。大家用智慧和努力開創了一個新的民族藝術發展領域。”
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拉薩市歌舞團的隊伍不斷壯大。2020年11月20日,拉薩市歌舞團(市曲藝團)揭牌,標志著該歌舞團成為西藏唯一一個擁有歌舞、曲藝兩大藝術門類的專業團隊,目前共有106名具有編制的演員。
丹增貢布介紹說,60年來,拉薩市歌舞團先后創作推出了藏語版《毛主席和我們心連心》《逛新城》等貼近群眾生活、反映真實現狀、謳歌時代旋律的優秀經典作品,為西藏人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還有歌舞《沉甸甸》,講述了改革開放后5個性格各異的致富農民到城裡採購的故事,用幽默夸張的手法和藏族群眾固有的載歌載舞的形式進行加工,歌頌黨的富民政策,深受觀眾的喜愛。《扎西德勒》歌頌人民的幸福生活和黨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深受群眾喜愛。
留下難忘的記憶
60年來,拉薩市歌舞團一直堅持下鄉為農牧民演出,在120多萬平方公裡的高原大地上留下歌聲和舞姿。
丹增貢布告訴記者,每當下鄉或在拉薩聚會時,都會遇到一些老朋友。每每談起文化藝術話題,就會自然地回憶起當年在拉薩市歌舞團的時光。大家總對我說:“你們那時候的節目真好,歌舞多麼有風格和味道呀,老百姓非常喜歡。拉薩市歌舞團的老隊員們現在怎麼樣了?”我很感動,老百姓是需要我們的。直到現在,我都會不由自主唱起我們過去唱的歌曲,甚至連歌詞都是倒背如流。
丹增貢布說,他們很多隊員都堪稱“全能”——能跳、能唱、能說、能笑。“個個都有絕活呢,雪山、草地、田間、邊防哨卡,無不留下他們的足跡。不論天寒地凍、日晒雨淋、高寒缺氧、路途遙遠,不管觀看的群眾人多人少,有舞台沒舞台,隻要人民群眾有需求,我們便背著行李、帶著干糧,不管什麼樣的條件,都能組織演出,哪怕隻有一兩個觀眾,也能做到風雨無阻。我想,這才是藏族群眾原汁原味的、來自生活高於生活的,在特定環境下創作產生的有鄉土氣息的歌舞節目。”
除了歌舞表演等節目,拉薩市歌舞團在音樂創作和表演方面也積累了極具特色、影響廣泛的藝術精品。拉薩市歌舞團書記、副團長歐曲·洛桑扎西說:“該團著名作曲家洛桑三旦和小丹巴創作的歌曲,具有時政性、時代性、藝術性,兩位作曲家均為土生土長的拉薩人,其作品極具拉薩當代城市音樂風格,他們與著名作曲家格列先生的作品一樣,成為拉薩風格現當代歌曲作品的典范,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作曲家達瓦和羅澤的作品,則從兒童歌曲或民歌素材著手,承載著重要的社會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做好“紅色文藝輕騎兵”
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拉薩市歌舞團無論在辦團思路、人員結構、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給全區各市級藝術團提供了很多思考借鑒。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拉薩市歌舞團先后引進了大量來自全區各地的藝術人才,包括來自林芝的格桑曲珍、日喀則的歐曲·洛桑扎西、阿裡的德吉次白、昌都的羅澤、那曲的諾桑、山南的拉嘎等,彰顯了拉薩市歌舞團的寬廣胸懷,體現了拉薩作為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社會文化功能。
近年來,拉薩市歌舞團深入農牧區,堅持用藏民族語言進行表演,整理了許多優秀傳統書目和曲目,也創作和表演了大量謳歌時代的新作品。拉薩市文化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拉薩市歌舞團團長衛東說:“這些年,我們也在注意保存和積累檔案材料,包括樂譜、樂器、服飾、道具、舞美,以及劇照、音頻、視頻等文獻資料,以此來支撐自身工作業績和發展歷史。旨在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在西藏半個多世紀建設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並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藝建設的重要成果,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支持。”
歐曲·洛桑扎西告訴記者,面對新形勢,拉薩市歌舞團(市曲藝團)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同時,堅持轉變觀念、開拓創新,不僅在藝術作品的創作上下功夫,也要在演繹上下功夫,做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既要處理好深入生活與高於生活的關系,也要認識到扎根人民與藝術引領的關系。更要高度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以高水平的人才為先導,創造高質量的藝術作品。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再接再厲,努力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神食糧,做新時代雪域高原最接地氣的‘紅色文藝輕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