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識改變家鄉貧困面貌

【扶貧路上的格桑花】追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小娟系列報道之二

徐錦濤

2021年01月22日10:16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用知識改變家鄉貧困面貌

  “小娟特別喜歡讀書,高一時受小說《青春之歌》的影響,去剪了一個林道靜的發型。《青春之歌》傳遞的價值就是,年輕人要把自己的成長同這個國家和時代的命運緊密相連。”在姐姐張小慧的記憶裡,張小娟一直是個求知若渴又熱愛家鄉的人。

  知識改變命運,同樣也可以改變貧困地區面貌。學成歸來后,無論在基層鄉鎮,還是分工負責全縣脫貧攻堅有關工作,張小娟始終勤勉好學,做到“脫口而出各類扶貧數據,爛熟於心各種政策依據”,被稱為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脫貧攻堅的政策數據“移動數據庫”和“活字典”。

  一

  張小娟出生於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2003年以全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離開家鄉到北京上學那天,很多鄰裡鄉親來給她送行。

  “小娟當時說‘我以后有本事了,會回報的……’她沒有食言,她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報了。”張小慧告訴記者,妹妹讀大學時就立下為家鄉奉獻青春的志向,讀書期間好學上進,經常和同學一起做功課寫論文、跟著老師做田野調查,假期還帶隊去支教,把理論知識應用於農村發展實踐。

  “城馬這類隱在山裡的小村子,一直寂寞著,不是因為沒有高樓、濱河路和廣場,而是因為沒有人,特別是沒有一批富有活力的年輕人”“他們都去見世面了,村子誰來發展?”“想辦法發掘一切資源,創造有利條件,使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事情可做,大概是留住勞動力的必要路徑”……這些話語出自張小娟在大學期間的文章《寂寞城馬》,字裡行間滲透著她對家鄉未來的深切思考以及對這片生養之地深沉的愛。

  “5·12”汶川大地震后,張小娟辭去北京的工作,回到災后的家鄉。“在小娟眼中,家鄉是美的,是充滿前途和希望的,帶著一顆追求美創造美的心,她投入到基層。”張小慧說。

  二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在曲瓦鄉工作時,張小娟精心策劃了“魅力曲瓦·和諧城馬”“美麗曲瓦·最美頭溝壩”等鄉村大舞台活動,提振群眾的“精氣神”。受大山阻隔,偏遠的曲瓦交通、信息閉塞,張小娟想方設法為它打開一扇“窗”——她創建了全縣第一個鄉鎮微信公眾號“wei.曲瓦”,使得當地土特產擺脫了“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

  2016年1月,在鄉鎮工作近8年的張小娟被提拔擔任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大家看到貧困群眾都想幫一把,我專門做這件事,更應該把工作干好。”這是張小娟經常說的一句話。

  張小娟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日復一日地上山下鄉、進村入戶,我們必須掌握最真實的貧困狀況,廢寢忘食地分析貧困人口結構、分析脫貧退出的難點短板,我們必須確保扶貧工作靶向精准。”“我們引以為傲的,是能夠脫口而出的各類扶貧數據,是爛熟於心的各種政策依據,是村村落落全部走遍的記錄,是如數家珍的村情戶情介紹。”……她的確做到了這些。

  擔任縣扶貧辦副主任以來,張小娟的足跡踏遍了全縣所有貧困村,做到了對各類脫貧數據、標准、規定、政策的精准掌握,也因此成為各鄉鎮、各部門24小時在線的“業務聯絡員”。為了提高群眾對國家扶貧政策的知曉率,她還在網上下載漫畫精心制作“精准扶貧政策漫畫圖解”,並在微信群組織發布“扶貧政策語音播報”,讓老百姓掌握政策更簡便、更清晰。

  三

  “剛當上村干部時,我比較茫然和不自信,小娟就給我出主意說‘你不如成立個合作社,國家現在有很多扶持政策,你選一個好產業,做大了還能帶動村民致富’。在她的幫助下,我們有了自己的蜂蜜加工車間、品牌和設計包裝,也形成了自己的企業文化。如今,我們的就業扶貧車間已步入正軌,累計為村集體經濟、貧困戶和農戶分紅400多萬元,可是幫過我們的小娟卻永遠看不見了。”談及與張小娟的一次次交往,博峪鎮臥歐諾村黨支部書記薛代花數度哽咽,“在我們藏鄉,善良的人去世后都會化身為達瑪花,老百姓都相信,小娟就是最美的那一朵達瑪花!”

  對合作社的指導和幫助,只是張小娟日常工作中的點滴。正如中央民族大學蒙曼教授評價的那樣,小娟的意外犧牲令人痛心,而無私奉獻一直符合她的人生軌跡,她將青春和生命奉獻給了民族地區,奉獻給了扶貧事業,是新時代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具體體現和黨員榜樣。

(責編:旦增卓色、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