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自治區古籍修復樂央中心在自治區監獄挂牌,這意味著監獄文化再次拓展提升,服刑人員也能為西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盡力。那麼,一年多時間以來,自治區監獄古籍修復進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何計劃,記者針對這些疑問採訪了自治區監獄教育科負責人普布。
工藝復原程度難度最大 27名服刑人員具備上崗資格
記者了解到,此前,自治區圖書館與自治區監獄合作,館藏的很多破損圖書曾交予服刑人員修復,工藝非常好。考慮到西藏古籍修復人員稀缺,部分古籍修復專家提議,能否讓具備一定文化水平的服刑人員參與古籍修復。
為進一步提升區監獄政治改造成效,自治區司法廳、監獄管理局經與區圖書館協商后,確定在區監獄成立古籍修復樂央中心。普布介紹說,經過篩選,60名服刑人員參加了考試,近半數通過了藏語文化水平考核。
“在人員篩選上,我們本著對古籍修復工作高度負責的態度,挑選了平時改造表現良好,工作細致認真、有責任心,文化水平較高,並且有一定藏文基礎的服刑人員作為初選培訓人員。”普布說。
為了順利開展修復工作,區監獄將教學大樓一間教室作為古籍修復工作室,對工作室進行整體裝修和裝飾,購置了電腦、相機等設備。同時,制定了古籍修復操作流程、安全管理規定、工作室管理制度等,並安排專人專管,定崗定位。普布介紹,為順利開展古籍修復工作,前期對服刑人員進行了培訓,在為期十天的培訓中他們學習了古籍修復專業知識和技能,27名培訓合格的服刑人員均領取了結業証書,具備了古籍修復上崗資格。
據了解,古籍修復對於技術要求更加嚴格,首先對於古籍的破損定級必須嚴格按照《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准》執行,不能隨意而為。其次,古籍修復的過程非常嚴謹,必須嚴格按照古籍修復流程操作,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偏差或者錯誤出現。這裡考驗的不僅是服刑人員的技術水平,同時也非常考驗他們的耐心和責任心,將古籍修復工作和教育改造工作有機結合,讓高牆內的教育改造成果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
加強對服刑人員培訓力度 爭取修復破損程度一級古籍
記者了解到,按照《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准》,古籍破損定級共分五級,其中一級為修復難度最高級,修復人員在修復過程中,由簡入難,通過實踐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最高已能修復破損程度達到二級的古籍。目前修復人員中技術骨干已佔全部修復人員的一半。
2019年12月,監獄開始正式接受自治區圖書館交付的古籍修復任務,第一批共修復200葉古籍,均定級為三級,第一批修復好的古籍交付區圖書館驗收后,得到了充分肯定,並提高了后期古籍修復的數量和等級。第二批共修復243葉古籍,近期又收到了第三批古籍,其中書本167葉,刻本133葉。普布說,截至11月底,共修復3批次古籍681葉,不僅圓滿完成了區圖書館交付的古籍修復任務,極大地提高了全區古籍修復量。
下一步,自治區監獄將加大力度,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和設施投入,為古籍修復提供更加完備的硬件條件和安全措施。同時,對參加古籍修復的服刑人員進行再培訓,進一步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爭取能夠達到修復破損程度一級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