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加查縣莫熱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記者 李洲 攝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藏山南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方略,堅持“四級書記抓扶貧”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機制,緊緊圍繞“八個聚焦”抓落實,強力推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向黨和人民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2018年底,山南市12個縣(區)全部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19.3%降至0.23%﹔2019年,該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清零、綜合貧困發生率降為零,基本消除了絕對貧困。
山南人民用時5年創造了減貧奇跡,奏響了發展史上的壯麗凱歌,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願望。
聚焦精准,舉全力攻堅克難
五年來,山南市堅決貫徹落實脫貧攻堅政治責任、主體責任、監管責任,建立了地級干部包縣、縣級干部包鄉、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和黨員包貧困戶的責任體系。同時,各級干部主動認領責任,簽訂責任書,構建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
山南市堅持靶向治療、對症下藥,堅決做到精准識別、精准退出。截至目前,該市精准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191戶57844人,全部脫貧。
同時,堅持打基礎、利長遠、求長效,致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市累計完成投資272.32億元,實施“十項提升工程”項目253個,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公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目前,該市12個縣(區)全部實現主電網供電,行政村通郵率、通電話率、互聯網覆蓋率均達100%。
生產生活條件的巨大改善,贏得了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可。2018年,國務院第三方考評組離開扎囊縣扎塘鎮施貢村時,該村年逾古稀的格桑赤來老人拉著工作人員的手說:“我是新舊西藏的見証者,是共產黨帶領我們翻身做了主人,是共產黨帶領我們消除了貧困……你們從北京來,一定要把我的話帶給習近平總書記:黨的恩情我們世世代代不會忘,我們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搬離窮窩,擺脫“循環式返貧”
加查縣冷達鄉共康村,也叫莫熱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康”,取的是“共同奔小康”之意。如今,搬遷群眾在這裡實現了“脫貧夢”,正在小康路上闊步前進。
受氣候和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影響,山南市一些地方存在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的情況。易地扶貧搬遷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
共康村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嘎瑪頓珠,以前住在海拔4500多米的加查縣洛林鄉倫麥村。住的地方山高路遠,出行困難,生活條件差,外出務工機會少,處在貧困中。
為了勸說嘎瑪頓珠搬離“窮窩窩”,洛林鄉工作人員一次次給他講政策、出主意,最終他決定搬離以前居住的地方。
2017年12月,搬到共康村后,通過參加當地組織的技能培訓,嘎瑪頓珠拿到了中式烹調師初級從業職業資格証、創業培訓合格証和裝載機從業資格証,購買了裝載機,圓了“就業夢”“脫貧夢”。“開裝載機一年能夠增加收入4萬多元。沒活時,我還可以去餐館打工,也能掙不少錢。”脫貧后的嘎瑪頓珠滿懷感激地說,“是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幫我擺脫了貧困,黨的恩情我永遠不會忘。”
據統計,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山南市建成澤當城區、加查莫熱壩、桑日追塘壩、扎囊桑耶4個市級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4個縣級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和5個分散安置點,8124名像嘎瑪頓珠這樣的貧困群眾實現了易地搬遷。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不僅配套建設了居民房、衛生院、幼兒園等基礎設施,還規劃了特色產業項目,拓寬了搬遷群眾的就業渠道,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發展產業,筑牢脫貧根基
“五個一批”中“發展產業脫貧一批”十分重要。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山南市通過完善落實產業政策、狠抓產業項目建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加強發展資金保障等,全力幫助貧困群眾脫貧。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山南市共實施產業精准扶貧項目217個,建成206個,輻射帶動受益2.8萬余人,實現產業脫貧16850人。
“以前,家裡收入主要靠種糧食,一年到頭下來,除去吃的、用的,根本沒有余錢。現在,我在藏草萬畝植物分苗擴繁溫室大棚打工,每天收入150元,一年能夠增加收入兩三萬元,日子比過去好多了。”扎囊縣阿扎鄉張達村原建檔立卡貧困戶次仁白瑪打工的地方,是該市產業精准扶貧項目中的一個。該項目不僅促進了群眾就業,還對防沙治沙作出了積極貢獻,可謂是一舉多得。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市總投資44.8億元,規劃實施六大類217個產業項目,輻射帶動2.8萬人增收,帶動16850人脫貧。
此外,在發展產業項目的同時,山南市通過開發就業崗位、組建扶貧民工聯隊、加強勞務輸出等方式促進貧困群眾就業增收。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市組建農牧民工聯隊432個,帶動勞動力轉移就業32201人,勞務創收3.7億元。今年,山南市採取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方式,組織當地貧困勞動力參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維修、低產田改造等項目,幫助群眾就業增收。“現在,不用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次仁白瑪高興地說。
強化教育,根除滋生貧窮的深層土壤
“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教室裡安裝了電子白板、網絡智能化設備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學校還實現了供氧供暖,學生更安心學習了,教師教學熱情更高了。”說起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的變化,浪卡子縣中學副校長李波雲感慨地說。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山南市高度重視教育脫貧工作,目前,該市本級財政每年對教育投入的比例達25%,援藏資金投入教育比例達30%。2017年制定出台《山南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實施免費教育補助政策實施細則》,解除了貧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后顧之憂。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市共兌現建檔立卡和農村低保大學生免費教育補助資金8240.6892萬元,落實山南籍大學生資助政策資金26934.95萬元,資助大學生36049人次。
同時,山南市堅持聚焦志智雙扶。據統計,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市累計開展脫貧攻堅宣講14.9萬場次,舉辦夜校5200期,接受教育人數達870多萬人次。累計投入培訓資金3472.99萬元,實施勞動力“萬人技能培訓”工程,培訓貧困戶勞動力16420人次。健全完善《村規民約》1688條,切實用制度管理好村民事務。
過去,由於身體殘疾,隆子縣隆子鎮扎果村村民雲旦加措靠領救濟金生活。精准扶貧工作開展后,他學會了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在該村蔬菜種植合作社實現了就業。有了收入后,他不僅主動要求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把學到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身邊人。他說:“過去窮,一是缺技術,找工作四處碰壁﹔二是觀念陳舊。精准扶貧,不僅讓我學會了技術,更解放了我的思想。我們要靠勤勞雙手增收致富。”
改善民生,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過去,受環境影響,地少、收入少,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是黨和政府帶領我們搞生態扶貧。如今,我們家不僅脫了貧,周圍的生產生活環境也發生了很大改善。”扎囊縣阿扎鄉章達村原建檔立卡貧困戶格桑告訴記者,“在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上班,一個月工資4800元。有了收入,我們再也不用靠國家救濟生活了。”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山南市累計投入資金近18億元,在雅江中游實施生態扶貧產業項目30個、種植經果林等4萬畝,完成植樹造林4.5萬畝、防沙治沙40萬畝,建設了萬畝苗圃基地、千畝經果林基地、千畝甘草基地、百畝車厘子基地等一批生態產業項目,初步形成了江北萬畝林果經濟帶,打造了貢嘎縣至桑日縣長160公裡、寬1800米的雅江綠色生態走廊。
生態扶貧成效顯著,僅是山南市民生改善的一方面。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市聚焦民生抓落實,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該市累計投入資金6537.06萬元,改造危房4423戶﹔投入資金4.67億元,建成季節性飲水安全點841處,徹底解決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設立大病救助基金1000萬元,各縣(區)設立50萬元以上預借資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率達100%﹔創新實施“十大民心工程”,落實資金29.4億元,出台惠民政策26項﹔開設殘疾人就業培訓中心8個,幫助1730名持証殘疾人實現就業創業。
民生的極大改善,不僅促使貧困群眾思想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更增強了貧困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決心和信心。“過去,共產黨帶領我們搞脫貧攻堅,幫我們實現了‘脫貧夢’﹔現在,共產黨又帶領我們搞鄉村振興。”格桑說,“脫貧后,大伙守護神聖國土、建設幸福家園的決心和信心更堅定了、發展動力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