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巴宜區巧巧:“我在民族團結中與幸福結緣”

張猛 王珊

2020年10月09日09:49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林芝市巴宜區巧巧:“我在民族團結中與幸福結緣”

67.jpg

  圖為巧巧(右二)夫婦二人與內地來的朋友合影。記者 張猛 王珊 攝

  人物簡介:

  巧巧,女,藏族,林芝市巴宜區人,1942年10月出生。195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選送進入西藏公學(現西藏民族大學)讀書。畢業后,巧巧回到林芝,先后在波密縣扎木鎮、林芝縣面粉加工廠、工布江達縣農牧局、林芝地委辦等單位工作。1994年7月,從林芝地委辦科員崗位上退休,目前在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安度晚年。 

  1959年,我是林芝縣百巴鎮百巴村的衛生委員。在這之前,我沒有接觸過漢族同志,不會說漢語,更別說有什麼交往交流了。6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上級通知,要選拔一批本地年輕人到陝西的西藏公學(現西藏民族大學)讀書。村裡推薦了我,讓我做好去內地學習的心理准備。

  林芝之外的西藏,西藏之外的陝西,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從來沒有見過,也從來沒有想過。讓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學習、生活,內心的忐忑可想而知。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次“走出去”的經歷,我的人生從此變得不一樣。這次人生經歷,讓我見識了更廣的世界,結識了很多漢族朋友,還遇到了我的丈夫。我與漢族同學、朋友、戀人之間的民族團結故事,也從這裡開始書寫。

  一個月后,我同來自全區各地的800名學員一起,在拉薩接受了3個月的短期漢語培訓。培訓結束時,老師對我們說:“到了內地,要與內地學生保持好民族團結,在學習和生活上多向他們請教,努力學習,將來用所學知識建設西藏、發展西藏。”有了老師的鼓勵,我們覺得遙遠的內地不再遙遠,隻想著能立刻到內地,投入學習。

  從拉薩出發后,我們坐了9天的汽車到了甘肅蘭州,然后轉乘火車到達陝西咸陽,正式進入西藏公學學習。我們這批學員大都沒怎麼上過學,藏漢雙文盲。剛到學校時,語言不通,水土不服,生病長瘡,飲食不習慣,年齡也參差不齊,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都有。面對這些實際問題,學校首先加強了對我們的生活管理,要求教職員工全面關心學生,和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像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對待我們。學校的漢族學生也特別熱情,他們一句句教我們這些西藏來的學生說漢語,生活上給予了我們很多的關心和幫助。幾年下來,漢藏師生和諧相處、水乳交融,宛如一個團結和諧的大家庭,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我們在學校還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黨的民族政策以及西藏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政治教育。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當時有一位老師開設的思想政治課,通過回憶對比的方法,開展“誰養活誰,為誰而學習”的大討論,讓我認清了自身,提高了我的思想認識水平,明確了學習目的,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通過4年的文化預科學習后,1964年,我轉入了學校農科專業學習。

  在一次辦校報的過程中,我認識了高樹明同學,我一眼就喜歡上了這個眉清目秀、高大帥氣的小伙子。從相識,到相愛,到相惜,我們倆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兩顆心緊緊靠在了一起。1967年,我和高樹明同時畢業,在我的影響下,高樹明對西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陪著我回到我的家鄉工作。

  1968年,我和高樹明結為夫妻。為了盡快融入高原人民的生活,愛人高樹明用不到一年時間就適應了藏族的飲食習慣,喝酥油茶、吃糌粑和風干肉……我則堅持用漢語和丈夫交流,我們兩人相互包容、相互體諒,就這樣開始了我們幸福的婚姻生活。

  兒子高原宏出生后,由於我和丈夫兩人的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我們就常常把孩子放在我老家,讓我爸爸媽媽照顧。村裡同齡的藏族孩子比較多,很快,兒子就有了熟悉的小伙伴。有時我們也會把孩子放在幾個關系好的漢族干部家裡,讓他們幫忙帶一下。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兒子從小就能進行漢藏雙語對話,民族團結的觀念已被刻入他的骨子裡。

  在那個交通不便、物資匱乏、食物欠缺的年代,西藏與內地的聯系非常困難,即使如此,漢族干部依然把自己收到的內地寄過來各種食物毫不吝嗇地分享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中秋節,一位漢族同志把家人千裡迢迢寄過來的月餅拿出來給我們吃。可能是郵寄過程中受到了擠壓,月餅大部分都碎成了小塊,大家開玩笑說,這才是最特殊的月餅,其他地方還吃不到呢!

  在林芝縣(現巴宜區)面粉加工廠上班時,一天早上,我正在上班,聽說旁邊糌粑廠一名漢族工人5歲大的兒子浩浩掉到了水溝裡。我立刻和大伙兒趕了過去,和眾人合力把孩子救了上來。

  當時,浩浩前額的一部分已被砸得陷了下去。大家都很著急,我立即背著孩子直奔縣醫院。醫生說,孩子的傷必須接受手術治療,但因為縣醫院條件有限,必須送到拉薩才能接受手術。可是,當時去拉薩沒有車,騎馬要幾天的時間,隻怕時間拖得越久越不利於治療。

  時間就是生命,路再遠再難也要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治療。當時林芝到拉薩的幾條主路都還沒貫通,別的路又太遠,我決定冒險一搏,騎馬帶著孩子翻雪山抄近道趕往拉薩。從林芝縣到拉薩最近的一條路崎嶇險峻,很多路段一側是筆直的石崖,一側是陰森的深淵。白天還好,到了夜晚月亮隱入烏雲,整個山巒籠罩在黑暗中,走起來就更難了。一路上,我不敢停留休息,隻想著早點兒把孩子送到拉薩。在翻越米拉山時,我緊握孩子的手,不停地叫著他的名字,讓他保持清醒。可能是救人的意志支撐著我,最終我用了不到1天1夜的時間把孩子送到了拉薩。

  到了拉薩醫院,浩浩順利接受了手術和后續治療。一個月后,浩浩痊愈回到林芝縣。一見到我,小家伙就跑過來緊緊抱住我,大聲喊著:“阿媽!阿媽啦!”看到小家伙又恢復了往日的活潑樣兒,我感到非常開心。

  1994年,我和丈夫都已退休。退休后,我們在自家院子裡建起了小果園,每天除草、施肥、剪枝,忙碌快樂。兒子經常帶著孫子、孫女回來陪我們,我最喜歡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樣子。

  我今年已經78歲了,雖然干不了什麼重活,但是我可以把民族團結的故事講給年輕人聽,教育引導他們珍惜民族團結,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祝福我們西藏的明天發展得更加美好!

(責編:旦增卓色、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