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700米,藏族兄弟對醫生說:“我們不轉診!”

2020年10月08日15:27  來源:人民網-西藏頻道
 

人民網日喀則10月8日電“我們不轉診。”一句由當地醫生翻譯轉述的藏語,飽含著藏民發自內心的深深信任。

9月6日,一名藏族群眾次旺加錯因突發右側胸痛伴胸悶、呼吸困難,慕名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精准幫扶的崗巴縣人民醫院尋求治療。

崗巴縣平均海拔在4700米,氣溫低,空氣含氧量低,加上每年10月底至次年開春大雪封山,耗材短缺,醫療條件極為有限,遇到患有嚴重張力性氣胸的患者隻能選擇轉診到日喀則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藏醫生、心外科陸樹洋和崗巴縣人民醫院的次瓊醫生接診時,仔細研究了次旺加錯的胸片,考慮到崗巴縣人民醫院的醫療條件,陸樹洋建議患者轉至上級醫院。但患者和家屬表示,他們特地前來就醫:“我們相信你們,想留在這兒治病。”

感動於藏族兄弟的信任,陸樹洋、次瓊兩位醫生研究病情后,決定先採用保守治療抽氣1450ml,治療后患者症狀有明顯好轉。

然而兩天后,復查胸片發現患者胸腔的氣體較抽氣后明顯增多,必須進行手術干預。中山醫院三名援藏醫療隊隊員陸樹洋、腎臟內科胡家昌、重症醫學科吳威碰頭商量,分析了病人情況,從醫院現有設備材料中找到了引流管、單腔引流瓶,組合制作胸腔引流裝置。經過充分溝通,患者及其家屬對手術及相關風險並發症表示理解。在解放軍920醫院周婭琳、尹梅兩位醫生和崗巴縣人民醫院次瓊醫生的協助下,中山醫院援藏醫療隊順利完成了右側胸腔置管閉式引流術。術后,患者右肺完全復張,胸悶氣喘症狀也得到了顯著改善。

手術不算復雜,但崗巴縣醫護人員相關操作經驗相對缺乏,高原又是氣胸的誘發因素之一,所以該技術有很強的適應性,在關鍵時刻能及時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醫療隊在手術過程中還注意承擔起對當地醫生的教學工作。醫療隊在手術過程中仔細講解注意點,包括切開置管的位置,如何最大程度避免血管損傷、導管固定、觀察引流瓶情況等,耐心指導當地醫生幫助他們掌握相關技術,即便日后援藏專家不在也能夠獨立開展,將“輸血”轉化為“造血”。

一台手術,折射了中山醫院援藏隊近年來工作。赴藏支援的半年裡,本批醫療隊定期組織講課,參與日常教學查房,收治疑難患者,開展義診,為當地人民帶去了優質的醫療服務、技術支援和健康教育。盡管面臨重重困難,但隊員們從不退縮。

有一次,與解放軍920醫院為藏民旺加聯合開展右脛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時,手術室沒有C臂透視機,凳子數量不夠,隻能憑借臨床經驗半蹲著馬步操作。高原反應給身體帶來強烈的不適,隊員們在3個多小時的手術時間裡幾乎全程帶著氧氣,哪怕出現頭暈低血糖反應,仍努力堅持到最后。手術結束后,因為醫院電梯故障,隊員們又不顧身體的疲累,將患者旺加從2樓手術室抬到1樓病房。旺加的女兒每次見到醫療隊員查房、換藥時,都會用漢語叫叔叔、阿姨,並拽著隊員們白大褂的衣角說“謝謝”。

三級醫院對口幫扶工作是國家著眼於全面提升貧困地區醫療服務能力的重大決策。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自2013年開始援建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人民醫院,2019年起又增加對口幫扶日喀則市崗巴縣人民醫院,一批批中山人在雪域高原上砥礪前行,踐行著“中山精神”。據悉,對口幫扶工作啟動以來,崗巴縣人民醫院在基礎設施、診療水平、服務能力等方面有顯著提高。(張 寒)

(責編:旦增卓色、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