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札達縣底雅鄉,欣賞當地群眾釀杏子酒,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其梅央宗在自家郁郁蔥蔥的果園裡專門搭了一個釀酒棚。釀酒時,她在棚裡架上甑(用於釀酒的大鍋)、燒上火,然后把已經發酵好的杏子和水倒入甑裡,蓋上蓋子進行蒸餾,不多會兒,便有一汩汩清涼的杏子酒從甑頂部的管子裡流淌出來,滴入盛酒的陶罐裡,整個過程簡單質朴又飽含韻味。
底雅鄉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脈象泉河谷,海拔最低的地方有2700米,是阿裡地區海拔最低點。這裡山高谷深、道路蜿蜒,距離札達縣城和獅泉河鎮路途均在200公裡以上,很多阿裡本地干部群眾也未曾到訪過﹔同時這裡氣候宜人、資源豐富,盛產青稞、小麥等農作物和蘋果、杏子、桃等各類水果,仿若藏在大山深處的“桃花源”。
底雅鄉群眾歷來就有釀杏子酒的傳統,據不完全統計,全鄉每年釀酒2000斤以上。由於底雅杏子酒果香濃郁、口感醇正,同時具有止咳平喘、潤肺化痰的功效,因此廣受群眾喜愛,遠銷阿裡各地,成為了藏西高原上頗有名氣的土特產品。
“杏子酒一斤可以賣45元,我今年已經賣了130多斤,收入快6000元了。”其梅央宗一邊忙活,一邊開心地對記者說道,“雖然底雅交通不是很方便,但杏子酒的名氣很大,我們都不用出門專門銷售,就會有商家和個人主動上門收購。”
盡管群眾收入還不錯,但與市場上的杏子酒比起來,價格就低太多了,而且銷量完全取決於顧客上門的多少。長期以來,底雅的林果業始終處於群眾分散自營的狀況,銷售的也僅為水果和粗加工的杏子酒,既不能形成規模效益,也不能提高產品附加值,更制約了其梅央宗和底雅鄉群眾收入的進一步增長。
鑒於此,近年來,札達縣和底雅鄉兩級黨委、政府把扶持建強經濟林果業作為當地的發展方向,2018年爭取國家投資2500余萬元,實施了底雅鄉經濟林果項目,建設水果加工廠,引進蘋果加工設備和杏子酒釀造設備,同時開展果林種植,引導群眾種植蘋果、杏子、核桃,總種植面積153.1畝、10810株。
2019年,底雅鄉120戶群眾在政府的引導下,每戶出資3000元,注冊資金36萬元成立了底雅鄉經濟林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採取“種植+生產、加工+營銷”的經營模式,除了經營水果加工廠以外,還對全鄉的水果銷售、加工進行統一管理。合作社將盈利的20%作為扶貧資金,平均分給貧困戶22戶、70人,30%作為發展資金,留做下一年生產發展費用,50%作為分紅資金,分紅給所有入股股東。
過去人們都說底雅的杏子酒好,但由於是群眾手工作坊加工出來的,沒有注冊商標和衛生許可証等相關証件,進不了商店、擺不上櫃台,導致了銷路和售價始終上不去。如今,隨著水果加工廠今年即將投入使用,以及“札達杏子酒”商標的成功注冊,不久,人們有望在各大超市和商店買到來自底雅的杏子酒。
“我們採取合作社向群眾統一收購水果,再交由加工廠生產蘋果干和杏子酒的模式,既為群眾節省了大量花在售賣上的時間和精力,保証了穩定的收入,也能統一水果產品的口味和衛生標准,避免了過去一家一個味的情況,現在蘋果干已經試生產成功。”底雅鄉副鄉長扎羅表示。
也許有一天,我們再也看不到其梅央宗在自家釀酒棚裡釀酒的畫面,但取而代之的,是產業發展帶給底雅群眾更為富庶安逸的生活,與此同時,底雅杏子酒的果香,穿越重重大山的阻隔,在高原上飄得更濃更遠。(記者 溫凱 洛桑旦增 趙書彬 陳林 韓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