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貢覺縣文化產業保護讓傳統文化走得更遠

史金茹 鄭璐 周婷婷

2020年09月30日11:26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昌都市貢覺縣文化產業保護讓傳統文化走得更遠

maxy09136_s.jpg

  圖為西藏工藝美術大師、西藏一級唐卡畫師、勉薩派唐卡縣級非遺傳承人、昌都貢覺縣堤無瑪藝術傳承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西繞尼瑪在繪制唐卡  周婷婷 史金茹 攝

  藏香縹緲,佛音縈繞。徜徉在瑰麗的唐卡世界,摒棄一切的塵世喧囂與雜念,讓眼睛跟著心靈體悟著那隻有自己才懂的禪意密語。

  唐卡、藏香、傳統服飾,這些獨特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位於藏、青、川交界的昌都市貢覺縣,更是多元文化的匯聚地,獨特的地域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傳承,浸潤著每一位百姓的生活日常。

  近年來,貢覺縣充分發揮政策優勢,採取文化產業精准扶貧的形式,對當地文化產業進行保護和開發,使古老的藏文化藝術重新煥發生機,更為全縣精准扶貧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重視傳承,提升手工藝技能

  “現在的青年一代大多比較浮躁,不能自覺承擔文化傳承的責任,而且很多掌握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局限於傳統家族觀念,隻願意傳給本家或本族后代,這就導致能夠掌握傳統技藝的人越來越少,稀有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主體十分單一,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每次提起文化傳承工作,貢覺縣文旅局副局長斯郎拉姆就覺得十分惋惜。

  面對這種情況,貢覺縣委、縣政府採取多種方式,逐漸改變了舊社會女人不能畫唐卡的傳統習俗,打破了門戶之見,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使得傳統節日、傳統民間手工藝、民間歌舞等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從生活走向市場,形成了教育、傳承、產業、扶貧的循環鏈條,為當地脫貧攻堅和文化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

  為了讓唐卡、氆氌、藏香等文化更廣泛、深入地傳承下去,政府還通過開展“陽光工程”和“千家萬戶”工程,對再就業人員、失業無業人員、農閑人員進行技能培訓。據了解,自從成立唐卡繪畫培訓基地以來,已學成畢業200余人,多數畢業生在北京、成都、拉薩等地創業就業,就業率高達98%,為傳承唐卡藝術提供了堅實的人才隊伍。

  加大投入,保障傳承基礎

  保護好文化,就是保護好民族的一段歷史與記憶。立足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貢覺縣投資1000多萬元建立文化產業園區,為唐卡繪畫、佛像制作、藏文書法、民族服飾、銀器配飾、藏香制作、藏藥制作、礦物質顏料等項目提供免費場所,為11家合作社提供110萬元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動補助,讓貧困群眾不離鄉不離土就能融入產業發展、增收致富。

  與此同時,貢覺縣積極爭取和申報與唐卡藝術相關的產業文化項目,成功爭取到市文化局下撥的“百幅精品唐卡”專項資金,其中110萬元用於重點支持該縣優勢唐卡企業入駐文化產業園區形成集群發展,並完成《美好貢覺新生活》《三岩搬遷摘窮帽》《東風援藏助脫貧》三幅巨型唐卡的征集工作。剩下130萬元資金主要用於“百幅精品唐卡”的收集。

  “通過這一系列措施,燃起了眾多文藝愛好者的積極性,讓更多文藝愛好者投入到文藝創作中,有效地傳承了我們貢覺的文化。”斯郎拉姆說。

  扶植能人,搭建發展新格局

  自2017年以來,貢覺縣積極扶植培養創作領軍人才,搭建能人帶動、政府引領、群眾參與的發展格局。先后投入扶貧資金240萬元,用於貧困家庭唐卡畫師、氆氌藝人、佛像藝人、頭飾藝人、民族服飾藝人、銀匠等人才的培養,在這些扶貧資金、專項人才培訓項目的資助下,越來越多的培訓基地、唐卡畫院將貧困家庭子女招收進來。僅貢覺縣唐卡繪畫的一個基地,就有35位當地貧困家庭的孩子在這裡學習。

  今年20歲的旦巴,已經在繪畫基地學習了一段時間。在他心裡,唐卡是一種很神聖的存在。他說:“雖然我現在繪畫技術還沒有很成熟,但我會好好努力,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唐卡畫師。”

  此外,在當地政府的引領下,三岩東智文化公司、南喀扎西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以“公司+農戶+基地”為經營模式,不斷提高唐卡的繪制水平,研發新式藏香,吸納當地貧困群眾,扶持帶動更多創作人才涌現。

  從寥寥數人傳承到走進千家萬戶,貢覺文化不僅成為了惠及萬家的“助推器”和正能量,更成為了向世界推介西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編:郝潔、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