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系列報道一

左貢扶貧專干永登:走遍草原,走進人心

徐馭堯

2020年09月09日11:09  來源:人民網-西藏頻道
 

下山的時候,昌都市左貢縣美玉鄉扶貧專干永登感覺“腳下一涼”,原來是腳上的鞋子開了膠。這天,她走了幾十公裡山路,穿過大山和草原,就為了到牧民面前,向他們宣講“四講四愛”和國家的扶貧好政策。

美玉鄉地域遼闊,道路崎嶇,農牧民群眾散居在廣闊的美玉草原,汽車、摩托車、牛馬、雙腳這都是永登用來丈量美玉鄉扶貧路的工具,在這裡的每一次出行,都是對人的極大消耗。大清早從鄉裡出發,永登才走訪幾戶家庭,一天的時間就已經消磨殆盡。

然而,美玉鄉的農牧民離不開永登。這個年輕的姑娘走遍美玉鄉的高山和草原,把最新的政策傳遞到每個老百姓家裡,鄉親們稱贊她“像美玉一樣發著光”。

達瓦澤宗們的困惑

看到永登上門,達瓦澤宗抑制不住的痛哭起來。她坐在廣袤的草場上,身后的藍天白雲也一點都沒能讓她的心情開闊起來。她是烏碧村裡最窮的一戶,丈夫前幾年不幸身故,達瓦澤宗隻能一個人拉扯著孩子長大。,富饒的美玉草原沒有讓達瓦澤宗一家也富裕起來,畜牧為生的達瓦澤宗家裡牛羊不多,收入剛夠糊口。

這次,永登上門來勸說達瓦澤宗跟著村裡的易地搬遷政策,希望達瓦澤宗能離開大山深處的草原,搬到離公路、離扶貧產業園更近的地方。“新的地方有新家,新的房子、新的產業,還有新的生活。”永登告訴達瓦澤宗。

達瓦澤宗只是盯著永登,無論她把新家的生活說得多好,達瓦澤宗只是扯著衣服哭泣著,拎起藏袍的角,抹了抹黝黑的臉,她還是決絕了永登關於搬遷的建議。

這不是永登第一次碰釘子,她深深地了解達瓦澤宗的苦——這是世居了多年的家,再不濟,總有糊口的生計。但是走出大山之后呢?公路上的車水馬龍雖好,但是那些繁華怎麼樣也都不是自己的。如果工作不適應怎辦呢?沒了牛羊,還怎麼回到草原?

這也不是達瓦澤宗一個人的憂慮,在美玉鄉的許多村庄,人們的腦海裡都對扶貧和搬遷有著大大的問號——新的地方,新的生活,那是茫茫多的未知,就像高原上莫測的天氣,前一刻可能還是陽光燦爛,后一刻便大雪紛飛。在高原的草原上守望了的千年,人們習慣了時間緩緩的流逝,對政策也習慣慢慢地等待。

然而,永登等不及——扶貧是國家的任務,四講四愛的宣講也須臾不能拉下,更關鍵的是,看著老百姓的生活如此窘迫,永登是發自內心的著急。究其根本,老百姓的踟躕還是對政策的不信任。不止一次,老百姓告訴永登,“新家不要錢,怎麼有這樣的好事?之后不會補收錢吧?”“幫我們找工作,干得不好咋辦呢?你真能保障我的生計?”懷疑如潮水,幾乎壓彎了小姑娘的脊梁﹔難過如山崩,業已填滿了小姑娘的胸膛。面對困難,她琢磨了許多辦法,但始終困惑,局面一時無解。

踏破鞋子找到的“辦法”

在草原上和大山裡,她不斷走著、尋找著,踩壞了腳上的鞋,也終於找到了可能的路。在幾乎把美玉鄉的貧困戶挨家挨戶地翻遍,永登終於找到了幾個有搬遷意願的貧困戶。

美玉村的次仁旦巴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個十足的貧困戶,永登走進他家,頂著老鄉的懷疑目光,大聲說著黨的扶貧政策、說著四講四愛的案例,也不住地勸著次仁旦巴搬到鄉裡最新的易地搬遷安置點。第一次,勸說失敗了,但是永登察覺到次仁旦巴的想法不像別人那麼堅定,於是,她三番兩次登門拜訪,和次仁旦巴講事實、舉例子。終於,這個康巴漢子被永登小小身子裡的力量打動了,卷起鋪蓋、收拾行裝,他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美玉人。搬到公路邊,他住進了之前沒有想象過的新房子,也找到了新的工作,開啟了全新的生活。如今,次仁旦巴的心思越發活絡,從山溝和草原搬到了公路邊,他的心思也像公路一樣延伸到更遠的地方——沒兩年,他不但走出了草原,還走出了昌都,前往拉薩打工。如今,他在工地上一天能掙兩百塊,新房子被他裝飾一新,成了一個溫暖的新家。

次仁旦巴生活的改善觸動了更多美玉鄉人,永登的宣講有了更加鮮活的例子。在走家串戶時,她常常和人說起次仁旦巴的例子,不但說,有時候她還拉著鄉民去看看次仁旦巴的新生活。聽了、看了,大家心裡也有些羨慕了,一旦人有了變化的心思,工作就變得容易,願意相信永登、相信國家政策的人也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隨著他們走出大山,永登在宣講和工作時能用的例子也越來越多,工作也越來越順利。

如今,在左鄰右舍的帶動下,達瓦澤宗已經離開了草原,搬到了公路旁邊的新定居點,在產業園區當起了工人,有了固定的收入。她的幾個孩子也已經在學校讀書,國家也有定向補貼資助。現在,永登再次登門時,達瓦澤宗每次都是笑靨如花,把永登請進自己的新家,倒上一杯酥油茶,熱情地請她坐下。

從被打斷到被點贊

走過一戶戶新家,永登心裡也是沉甸甸、暖洋洋。她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當年第一次宣講的情況——2016年,她和村裡幾個年輕的扶貧專干來到村裡,這是永登剛剛來到美玉鄉成為一名扶貧專干。

年輕的他們什麼都不懂,隻會把人們召集起來,通過開大會的形式向他們喊話來宣講政策,內容也是干巴巴硬邦邦的。沒說多久,村民們就聽不下去了——

“所以說,這個政策是……”永登和小伙伴剛想繼續說。

“你們就會吹牛。”一個村民蹭得站了起來,指著永登就是一頓罵。年輕的永登哪裡受過這個氣,眼淚不住在眼眶裡打轉,卻也沒有辦法。當時,他們扶貧干部坐在台子上,群眾坐在台子下,她卻覺得,這些群眾在地上,自己在一個坑裡,直想轉身逃跑。

后來,她逐漸明白,真正的扶貧政策,不在主席台上,而在自己的的腳底板下。在群眾門前吃過一次次閉門羹,挨過無數白眼,甚至被放狗咬過。

無數次深夜夢回,永登都在想——“自己為什麼要干這樣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

2017年,鄉黨委書記帶著永登來到烏碧村走訪貧困戶,給12個困難戶發放了米、面、油等慰問用品。貧困戶益西倫珠的家擺設異常簡陋,老人身體不好,但是也顫顫巍巍地站在門口,翹首等待著永登他們的到來。進門、落座、升火,益西倫珠拉著扶貧干部們不住說謝謝。老人端起了餐盤給客人,幾個圓乎乎的核桃在盤子上滴溜溜地打轉,永登的眼淚也在眼裡打轉。

“回去的路上,我們打聽到,我們發的這些米、面、油的價位稍微高一些,所以他們就不舍得吃,平時他們吃的都是最便宜的米、面、油。” 邁著沉重的步子,永登腦海中他消瘦的身影和激動的樣子始終揮之不去,她暗自下了決心,要把扶貧當做自己的事業,自己一定要讓美玉鄉更多的群眾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現在,她心心念念的事兒已經成了真,在美玉鄉,大家都相信她,因為她跑得勤,因為她和每個老百姓都很親。在廣闊的美玉草原,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印,但她最自豪的,還是把真情印到了老百姓的心窩裡。

(責編:郝潔、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