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加布(右)在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西紅柿大棚裡專心致志地打理植株。溫凱 洛桑旦增 扎西羅布 攝
8月的噶爾縣,正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節,紅柳花開,草木含笑。
與季節相映襯的,是這片1.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處處展現出的勃勃生機與活力,以及老百姓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2016年以來啟動的脫貧攻堅工作,已經深刻改變了這片土地的面貌和群眾的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阿裡篇章正在這裡生動地上演。
2017年退出貧困縣,4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582人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不愁吃、不愁穿,成為阿裡地區7個縣中第一個脫貧摘帽縣。這份噶爾縣脫貧攻堅交出的答卷裡,不僅僅是一串串數據,更有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人物與故事……
易地扶貧搬遷:
索南益西的新生活
走進索南益西位於噶爾縣易地扶貧搬遷點康樂新居的家裡,很難相信他曾經是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家具家電一應俱全,牆壁、地面和暖廊也進行了精致的裝修,小康氣息扑面而來。
但在從噶爾縣門士鄉搬來之前,由於家裡有8口人,牲畜和草場又嚴重不足,索南益西的日子確實過得緊巴巴的,平日裡連肉都不敢多買。
今年55歲的他本以為一輩子就這樣高不成低不就的過去了,三年前,命運卻發生了重大轉折:在縣委、縣政府的安排下,他們全家與噶爾縣其他103戶貧困戶一起搬進了康樂新居。
康樂新居地處獅泉河鎮東郊,總共建設住房714套,目前已搬入噶爾縣等5個縣的714戶2952名貧困群眾。該項目配套建設了水、電、路、訊、網、暖等基礎設施和服務中心、警務室、幼兒園、村居組織活動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是阿裡地區搬遷規模最大、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最全的易地扶貧搬遷點。
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康樂新居從投入使用伊始,就配套了多個產業項目,吸納群眾就業增收,並成立了綜合專業合作社,負責服裝地毯加工廠、商鋪、超市等實體經濟的經營管理。
盡管過去收入不高,但索南益西踏實肯干的精神在鄉裡是出了名的,因此,搬來沒多久他就被推薦為超市的經理,一口氣干了兩年,並攢下了不少積蓄。去年,他在康樂新居中心商業廣場租下商鋪,開起了茶館,這下年收入迅速增長到7萬元,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聘用了2名貧困群眾在茶館當服務員。
“我的茶館味道好、服務不錯,價格也很公道,所以老百姓都喜歡過來喝茶吃面。”說起成功經驗時,索南益西謙遜地說道,“我今天的生活都是在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幫扶下實現的,今后要更加努力幫助更多的群眾一起致富。”
在知天命的年紀還能夠創業脫貧,索南益西的經歷代表了噶爾縣751戶3105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生活的轉變:他們走出世代賴以為生、吃不飽也餓不死的草原,過上了城裡人的小康生活,迎來了注定更加精彩和美好的嶄新人生。
產業項目帶動:
加布的新工作
在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的西紅柿大棚裡,來自左左鄉的加布正在細心地給植株繞秧。從他熟練的手法來看,很難想到就在4個月前,他還僅僅是個隻會放羊的牧區漢子。
“加布他們學得又好又快,已經基本掌握了繞秧、打茬、授粉這些蔬菜種植技術,此外他還要負責給園區的苗木澆水和維修大棚,非常勤快。”一旁的技術員史培能欣慰地看著加布說道。
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是康樂新居的配套產業項目,總投資9000余萬元,建設了215座溫室大棚,包括各類蔬菜、水果和鮮花大棚,以及花卉展示售賣區,每年收取租金90余萬元,解決就業近百人,並且還在逐年遞增。群眾在園區就業不僅能賺取不菲的工資,還能接受專業培訓,學到種植技術。
“我也是聽鄉親說園區裡能掙錢還能學技術才過來的,來了之后非常滿意,一個月工資有6000元,實在找不到比這裡更好的工作了。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多向老師學習,用自己的本事改善家裡的生活。”加布樂呵呵地說道。
截至目前,噶爾縣8個產業扶貧項目已全面完成建設並交由農牧民合作社運營,2019年,昆莎鄉現代農牧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項目帶動220戶628人受益,實現分紅127.76萬元,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區、獅泉河鎮康樂新居商品房建設、噶爾縣生態產業園擴建、標准化奶牛養殖建設、噶爾縣產業園就業園等項目帶動705戶3018人受益,實現分紅84.5萬元。2018年以來,全縣累計舉辦餐飲培訓、裝載機培訓、挖掘機技能培訓、服裝加工廠培訓等各類培訓20期415人,實現就業177人,農牧民轉移就業人數2613人次,創收2874.67萬元。
放下羊鞭,種上蔬菜,學到技術,領取工資——加布的新工作,實在很不錯。
邊境小康村建設:
嘎瑪拉姆的新房子
6月18日的噶爾縣扎西崗鄉魯瑪村晴空萬裡。這一天,嘎瑪拉姆與全村群眾身著節日的盛裝,面帶燦爛的笑容,迎來了翹首以盼的邊境小康村新居入住儀式。
魯瑪邊境小康村項目建設總投資3281.66萬元,惠及群眾117戶371人,其中新建房屋42戶,改擴建45戶,維修30戶,該項目的建成將全面提升魯瑪村群眾的生活水平,促進魯瑪邊境小康村的穩定發展、長治久安,展現阿裡邊境村庄發展新面貌,是噶爾縣乃至阿裡地區維護邊境穩定、鞏固祖國邊防、維護領土安全、展示國家形象、改善邊民生產生活的示范項目,是“山這邊比山那邊好”的樣板工程。
同時,魯瑪村還配套實施了投資264萬元的美化綠化村居環境工程,在村子周邊種植班公柳709棵、小葉青海楊11496棵,極大地改善了村居環境,提高了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嘎瑪拉姆曾經是魯瑪村裡的一名貧困戶,因為家裡人口多、牲畜少,生活一直富不起來。脫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魯瑪村成立了經濟合作社,她和丈夫嘎瑪達卓分別在合作社的商店和砂石場務工,兩人每年有總計近1萬元的分紅,加上國家給予邊境群眾的各項補貼和福利,全家終於順利脫貧。在此次的邊境小康村新居分房中,有7口人的嘎瑪拉姆一家分到了總面積210平方米的獨棟獨院別墅式新房,是全村最大的一套房子,惹來了鄉親們一陣羨慕。
“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住進了這麼好這麼大的新房子,以后我會更加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的生活,來報答黨和政府的恩情!”站在窗明幾淨、寬敞整潔的新房前,嘎瑪拉姆激動地說道。
入住儀式上,包括嘎瑪拉姆在內的十余名群眾代表,從噶爾縣有關領導手中接過了象征正式入住的“大鑰匙”,大家個個開心得合不攏嘴。隨后,縣文工團的演員們和群眾一起跳起熱烈的舞蹈,唱起歡快的歌曲,共同擁抱小康、迎接未來,明媚的陽光下,將他們雀躍的身影拉得很長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