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則市定結縣,有著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美譽的陳塘鎮,孕育了夏爾巴人獨特的民族文化,賦予了夏爾巴原生態歌舞更多的靈魂,夏爾巴歌舞傳承人朗嘎就生活在此處。2011年5月23日,“陳塘夏爾巴歌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5月,朗嘎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艷麗 記者 次吉
今年54歲的朗嘎是日喀則市定結縣陳塘鎮傳承夏爾巴歌舞的“活化石”。“自我記事起,我就和媽媽一起唱歌跳舞,媽媽教會了我很多歌曲和舞蹈。”提起與98歲的媽媽度過的幸福童年,朗嘎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一旁的老人拉起女兒的手即興唱起了兒時教給她的夏爾巴民族歌曲。
悠揚的歌聲是在講述夏爾巴的歷史文化,也是在贊美美麗的風景。朗嘎告訴記者,這裡的山山水水,身邊所有的美好事物都是她們歌唱的對象,也是她們舞蹈的來源。干農活閑聊時大家都會唱歌跳舞來詮釋自己的心情,即使鄰裡間發生矛盾,大家聚在一起唱一首歌也就化解了。
“遇到重要節日,村裡的婦女們都會盛裝打扮,大家身穿黑色的‘氆氌’,頭頂戴鮮花和孔雀羽毛點綴的帽子,脖子上挂著二百多個銀環連成的項鏈,胸前挂著6個銀制的小串子,腰部系著銀腰帶,手腕上戴著大白海螺,耳朵上戴著“阿龍”(金子耳環),胸前戴“嘎烏”(金銀飾品),手牽著手,哼著夏爾巴原生態歌聲,首飾閃閃發光,叮當作響,與周圍的山水映襯出一幅美妙的畫卷。”朗嘎指著周圍的山水說道,並輕聲唱起來,一旁的母親不時也跟著唱上幾句。
記者了解到,夏爾巴原生態歌舞也經歷過一段生死考驗,在2011年才迎來了高光時刻。因為夏爾巴歌舞教授難度大,很多歌詞是靠親口相傳繼承的,加之年輕人對夏爾巴歌舞的歷史不夠了解,夏爾巴歌舞傳承一度陷入“囧途”。
“夏爾巴歌舞的傳承方式是面面相傳,口傳心授,與現代音樂歌舞不同,而且歌曲都是夏爾巴語,外人很難聽懂。有很多孩子缺乏學習的耐心,都想到外面闖一闖,對夏爾巴歌舞的傳承價值認識不夠。”朗嘎說。
為了將夏爾巴歌舞傳承下去,讓參與練習的學生能夠留得住,朗嘎經常自掏腰包給參與練習的學生買吃食,還給他們發獎金,讓他們更加積極地練習,她覺得傳承夏爾巴歌舞對她來說是一種責任,是她對家鄉發自內心的熱愛,這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
朗嘎的兒子普布被媽媽的這份堅守所感染,大學畢業后在傳媒公司工作的他,經常帶媒體工作人員和民俗學家到陳塘拍攝夏爾巴歌舞,拍攝陳塘自然風光。
為了將夏爾巴歌舞傳承下去,當地政府積極聯系各個部門,採取各類措施保護夏爾巴原生態歌舞,並修建夏爾巴歌舞傳習所,將傳習所裝修為傳習與展覽為一體的場所,交給朗嘎和她的學生打理,讓他們在學習傳承夏爾巴原生態歌舞的同時也多了一份收入,而游客在該場所一樓餐廳品嘗夏爾巴美食的同時,還能欣賞夏爾巴歌舞。
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加大了資金補貼,朗嘎現在每年可以拿到6萬元的專項資金,鎮裡還組織了文藝隊,現在有23個學生跟著朗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