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鬆新巴現在的家,位於昌都市卡若區卡若鎮達修天津新村,一個易地搬遷沿江而建的村落。
走進洛鬆新巴住了3年多的新家,好一座漂亮的房子。褚石色的屋頂、乳白色的外牆,傳統的藏式民居風格外觀,獨家獨院,正是城裡人夢寐以求的“獨幢別墅”。
在洛鬆新巴的記憶中,他搬進新家的第一感受是“明亮潔淨的大房子,有自來水、穩定的供電、水沖廁。”“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精准扶貧工作開展以前,洛鬆新巴一家五口人住在偏遠的山上,沒有水,沒有電,交通不便。房屋是用山溝裡的泥土和木梁搭建的,用水要自己去水源地擔,冬天水結冰后,就隻能取冰加熱化開。
“家裡不僅有年邁的母親,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再加上耕地少、缺乏技術,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16年11月底,身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洛鬆新巴和其他搬遷戶一起,搬進了達修村易地搬遷安置點——達修天津新村。
所有搬遷戶一樣,大家都是農牧民。生活方式改變了,如何謀生、鞏固脫貧成果?
2016年,洛鬆新巴參加了駕駛技能培訓,考取了機動車駕駛証,並加入了村集體車輛運輸隊。依托昌都市經濟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昌都至加卡村的快速通道修建,達修村車輛運輸隊不缺活干。
在開車的同時,洛鬆新巴接觸了不少新事物,再加上卡若鎮政府和村“兩委”的教育引導,他逐漸轉變思想觀念,愈發想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家致富。
3年多時間過去了,洛鬆新巴早已適應了現在的生活環境。他擁有了一輛轎車、一輛商混車,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日子越過越好、越過越幸福。“如今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日子越過越紅火,對未來的生活也更有信心了。”洛鬆新巴說。
如洛鬆新巴一樣通過勤勞過上幸福日子,在達修天津新村不在少數。脫貧戶西繞永青一家就是這樣。西繞永青在卡若鎮干部職工之家經營小商店,丈夫次仁羅布參加駕駛技能培訓后在跑運輸,夫妻倆一年有近5萬元的純收入。
達修天津新村是按照美麗鄉村“七新”的要求修建的,特別是在“水電路訊網、教科文衛保”十項提升工程完成后,搬遷戶的住房條件和村居環境得到大幅改善。一座小型污水處理廠加強了環保,一所寬敞明亮的村衛生室方便了群眾看病……
達修村選派黨支部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程磊望著正在修建的加卡橋說道:“127戶533人,其中建檔立卡戶37戶133人,同步搬遷90戶400人,這是2016年搬入達修天津新村的人數。人均收入14642.7元,這是達修天津新村2019年底的最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