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中央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以來,阿裡地區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和治邊穩藏的重要論述,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導向,壓緊壓實責任,強化措施落實,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進展,逐步兌現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作出的庄嚴承諾。
一、阿裡地區脫貧攻堅取得的主要成效
2016年,阿裡地區確定打贏脫貧攻堅“五年任務、四年完成”的目標,精心組織編制了阿裡地區“十三五”脫貧攻堅總體規劃和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同步搬遷、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等9個專項規劃,通過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農牧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廣大貧困群眾物質生活極大改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為進一步建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長效機制、壓茬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年來,阿裡地區累計實現減貧6214戶23230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28.7%下降到零﹔阿裡地區139個貧困村(居)全部退出﹔2017年、2018年,噶爾、普蘭、札達、日土4縣提前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措勤、改則、革吉3縣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2281元,比2015年增加4781元,年均增速達到13%,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537元。2016年、2017年榮獲全區綜合評價良好市地,2018年、2019年榮獲全區綜合評價優秀市地。
二、阿裡地區脫貧攻堅工作的主要做法
阿裡地區脫貧攻堅工作著力在精准識別、投入支持、聚焦重點、產業發展、增強內生動力等方面下功夫、抓落實、求突破,統籌整合人力、物力、財力,堅持“七個強化”,大力實施“十大行動”,扎實推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作。
(一)堅持“七個強化”,夯實脫貧攻堅工作的組織保障
1、強化組織領導。成立由地委書記任組長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由行署專員任指揮長的脫貧攻堅指揮部,確定8名地級領導干部統籌負責各專項組工作,抽調372名精干人員充實地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力量,形成了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抓協調、各部門齊心協力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2、強化安排部署。阿裡地委、行署先后召開50余次地委會、專員辦公會、動員會、推進會專題研究部署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邊境小康村建設、高海拔生態搬遷、轉移就業、動態調整、深度貧困縣鄉脫貧攻堅、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等重點工作,及時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3、強化動態管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必先識貧”的重要指示,建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動態調整機制,堅持摸清底數。制定實施《阿裡地區脫貧攻堅數據不精准倒查追責制度》,壓緊壓實脫貧攻堅數據精准責任,切實做到“應納盡納、應扶盡扶”“該進則進、該退則退”,確保扶貧對象精准。
4、強化精准管理。按照精准化管理要求,地、縣、鄉制定了脫貧攻堅作戰圖,實行挂圖作戰,按圖銷號,完善精准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戶檔資料卡冊。建立五級精准扶貧工作台賬,做到了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電子檔案、地區有平台。因人因戶因村制定脫貧措施和辦法,做到一村一個脫貧方案、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人一套扶持措施。
5、強化資源整合。按照“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原則,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領,強化資源配置、優化扶貧項目資金,做到項目、資金、人力集中向貧困鄉鎮、村(居)傾斜。四年來,統籌整合中央、自治區、地、縣四級財政涉農資金31.84億元用於扶貧。截至2019年底,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016、2017年支出率達到100%,2018年支出率達到99.5%,2019年支出率達到93.3%。
6、強化宣傳教育。大力宣傳中央、自治區和地區關於脫貧攻堅的各項決策部署、政策措施,讓干部吃透政策、群眾知曉政策。強化“志智”雙扶,堅持典型示范帶動,引導群眾轉變觀念、崇尚科學文明。持續強化感黨恩教育、政策教育和示范教育,注重培育群眾主體意識、提高鞏固脫貧能力,做到既管“肚子”又管“腦子”,激發群眾堅定不移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參與脫貧攻堅,促進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7、強化督導考核。建立脫貧攻堅定期督查制度,實現督導檢查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推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扎實深入開展。把脫貧攻堅納入地、縣年度考核體系和各級各部門主要領導綜合考核考評及述職內容,嚴格考核獎懲,嚴肅追責問責。
(二)實施“十大行動”,推動脫貧攻堅各項措施落地見效
阿裡地區緊緊圍繞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重大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完善各項政策舉措,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全局,實施“十大行動”。
1、大力實施產業扶貧行動。堅持正確處理好發揮優勢和補齊短板,農牧民城鎮就業和就近就便、不離鄉不離土、能干會干的關系,把建產業、興產業、富產業作為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長期脫貧、增收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的長久之策和固本之舉,積極培育種養業、發展文化旅游業、民族手工業、商貿流通業等扶貧產業,探索推行“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等帶貧益貧模式,不斷提升產業質效,鞏固利益聯結機制。截至2019年底,完工產業扶貧項目73個,利益聯結貧困群眾12497人,直接受益5569人、年人均增收1450元,產業脫貧6588人。建立一個產業項目“有一個地縣級干部牽頭的專門班子負責指導監督管理,有一本資料完整、裝訂規范、方便查閱、績效評價、公告公示、資產管理、風險防控等檔案台賬,有一套規范科學的利益聯結、受益分配、經營管理制度”的“三個一”工作機制,安排92名地縣級干部負責指導監督管理88個扶貧產業項目,做到建成一個、規范一個、運作一個、發揮效益一個。
2、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行動。堅持正確處理好易地扶貧搬遷向城鎮聚集和向生產資料富裕、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地區聚集的關系,採取大集中與小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整合資金11億元建成30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89戶7786人全部實現搬遷入住。規劃配套產業項目41個,與4794名搬遷群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確保每個搬遷戶家庭至少有1名勞動力穩定就業。41個配套產業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完工34個。大力推進水電路訊網、科教文衛保“十項提升工程”和商業網點、便民超市、集貿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積極引導搬遷群眾轉變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主動融入當地生活,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目標。
3、大力實施轉移就業行動。堅持崗位開發、就業培訓、就業管理、就業服務,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外出務工和就地就近就便就業。落實地縣級干部幫扶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2019年,阿裡地區818名應往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現全就業,就業率達100%。持續整合水電路訊網、教科文衛保等涉農項目,凡是400萬元以下、技術要求不高、貧困群眾有能力承接的項目全部交由當地貧困群眾參加的農牧民施工隊實施,讓更多群眾通過直接參與工程建設獲得更多收入。2016年以來,累計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412期14279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6556人次),實現農牧民轉移就業27167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轉移就業9159人次),勞務收入2.18億元。
4、大力實施生態補償行動。堅持正確處理好保護生態和富民利民的關系,貫徹落實生態補償脫貧政策,按照低收入群眾界定標准和享受生態補償崗位的低收入群體范圍,全面核查8大類生態崗位兌現情況,確保全地區生態崗位人崗相適。四年來,累計落實生態補償崗位11.58萬人次,兌現補助資金36036.28萬元。2020年2月,根據新標准重新認定生態補償崗位20613個。
5、大力實施教育扶貧行動。積極落實教育“三包”和貧困學生資助政策,制定《阿裡地區貧困學生資助暫行辦法》,明確資助標准、申報流程、審批程序,確保教育資助金精准兌現,保証貧困家庭學生有學上、有書讀。四年來,累計兌現“三包”政策資金77555人次27259.43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2291人次841.48萬元,完成扶貧專項招生290名和1856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隨遷入學。
6、大力實施社會兜底行動。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統籌實施各類救助政策,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筑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四年來,累計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12644人次1952.9萬元,落實臨時救助6524人次1163.3萬元,落實城鄉醫療救助12255人次2522.5萬元,落實農村低保12669戶33880人次5539.1萬元,落實特困人員救助2030人次1551.1萬元,落實孤兒集中收養612人次991.4萬元。
7、大力實施金融扶貧行動。用足用好特殊金融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專項金融扶貧機制,制訂實施《阿裡地區金融助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四年來,金融機構發放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扶貧小額信貸資金5692戶2.33億元。其中,2019年發放金融精准扶貧到戶貸款資金7782萬元,新增貸款戶數1870戶。
8、大力實施健康扶貧行動。認真落實健康扶貧各項政策,努力實現農牧民群眾救治有希望、醫療有支持、健康有保障。農牧區基本醫療財政補助標准提高到年人均555元,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達到297人,其中持証醫療專業技術人員106人。大力推進“三個一批”救治制度,開展大病集中救治636人、慢性病簽約服務救治1926人、重病兜底救治81人,救治率均達到100%。
9、大力實施援藏扶貧行動。認真貫徹落實東西部扶貧協作會議精神,積極爭取“兩省三企”援藏項目資金、干部人才支持,為阿裡地區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助力。四年來,累計實施援藏扶貧項目89個,落實資金12.9億元,援藏資金的80%以上統籌用於脫貧攻堅工作。先后啟動實施醫療人才和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選派159名骨干醫生、教師和管理人員到對口支援的河北、陝西兩省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國家電網三家央企交流學習,對口支援省市、央企吸納阿裡籍高校畢業生就業74人﹔協調“兩省三企”加大對脫貧攻堅領域急需人才的支持力度,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達到120名,與第八批相比增加12%。開展“十企幫十村”行動,落實企業幫扶資金2058萬元,帶動3439名貧困群眾脫貧。
10、大力實施結對幫扶行動。建立鄉鎮干部、駐村工作隊、村(居)干部脫貧攻堅考核評價體系,阿裡地區1.4萬名干部結對幫扶2.31萬貧困群眾,深入村(居)走訪調研,幫助村(居)協調項目41個,資金1861.87萬元,理清發展思路606條,制定幫扶措施647條,幫助解決“三就”“兩保”“六通”等實際問題328件,為群眾辦實事好事1932件,捐款捐物304.86萬元。持續深入開展“黨員干部進村入戶、結對認親交朋友”活動,掌握結對幫扶家庭信息,找准致貧原因,理清發展思路,落實幫扶舉措,與幫扶群眾連上“親情鏈”、架起“連心橋”。
三、阿裡地區脫貧攻堅取得經驗的基本總結
四年來,阿裡地委、行署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和治邊穩藏的重要論述,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積累了經驗。一是加強領導是根本。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建立“地區直管、縣抓落實、鄉鎮專干、工作到村、幫扶到戶”的工作機制,壓實責任、盡銳出戰、集中攻堅。二是精准扶貧是要義。嚴格落實“五個一批”“六個精准”要求,加強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動態管理和跟蹤監測預警,強力推進生態富民、邊境小康村建設、高海拔生態搬遷等工作,實現扶貧對象精細化管理,扶貧資源精細化配置,扶貧對象精准化扶持。三是資金投入是保障。堅持用足用好中央、自治區特殊金融優惠政策,加強地縣資金統籌整合,優化資金配置,強化資金監管,提高使用效率,把資金、項目、舉措向深度貧困縣鄉傾斜,形成了支持深度貧困縣鄉脫貧攻堅的強大投入合力。四是各方參與是合力。堅持發揮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力量作用,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金融扶貧、援藏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引領市場、社會協同發力,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脫貧攻堅格局。五是從嚴從實是要領。始終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工作全過程和各環節,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真督實導,堅決整治脫貧攻堅領域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突出問題,確保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六是群眾參與是基礎。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群眾思想發動、宣傳教育、感情溝通,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貧困群眾靠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用群眾的內生動力支撐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