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 西藏治理沙化土地12.4萬公頃

2020年06月18日10:44  來源:西藏日報
 
原標題:五年來 我區治理沙化土地12.4萬公頃

  圖由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今年的主題是“攜手防沙止漠 共護綠水青山”。記者從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據自治區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阿裡、那曲和日喀則﹔各類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拉薩、山南、阿裡、日喀則,面積較前期減少3.5萬公頃,年均減少面積0.7萬公頃﹔監測期內沙化土地整體好轉的趨勢繼續得到保持,治理區生態狀況明顯好轉,防沙治沙工作成效逐步顯現,尤其是“一江兩河”中部流域地區沙化持續好轉趨勢明顯。記者 李海霞

  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今年的主題是“攜手防沙止漠 共護綠水青山”。記者從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據自治區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阿裡、那曲和日喀則﹔各類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拉薩、山南、阿裡、日喀則,面積較前期減少3.5萬公頃,年均減少面積0.7萬公頃﹔監測期內沙化土地整體好轉的趨勢繼續得到保持,治理區生態狀況明顯好轉,防沙治沙工作成效逐步顯現,尤其是“一江兩河”中部流域地區沙化持續好轉趨勢明顯。記者 李海霞

  監測期內土地沙化趨勢整體好轉

  我區地處青藏高原,受地形地貌和水文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嚴重,沙化土地面積居全國第三位,具有類型全、海拔高、氣溫低等特點,治理難度大。據自治區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區各類沙化土地面積2158.36萬公頃,較前期減少3.5萬公頃,年均減少面積0.7萬公頃,縮減速率為0.32‰,監測期內土地沙化整體好轉的趨勢繼續得到保持,治理區生態狀況明顯好轉,防沙治沙工作成效逐步顯現。

  “我區‘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是以構建沙區綠色生態屏障為重點,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目標,堅持依靠人民群眾,依靠科技進步,依靠深化改革,著力推進防沙治沙。”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2020年,我區要完成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務是13.6萬公頃。到目前,通過封沙育林、草方格固沙等措施,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2.4萬公頃。此外,對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和因保護生態的需要、不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4處,封禁保護面積45萬公頃。”

  累計安排專項資金6450萬元

  為加大沙區生態保護和治理力度,通過科學編制防沙治沙規劃,將我區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防沙治沙工程作為生態修復和治理的重點工程之一,納入《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綱要》《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林業發展規劃》。

  在防沙治沙規劃編制、效益監測、督促檢查、宣傳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2016年以來,自治區財政累計安排防沙治沙項目專項資金6450萬元,並將防沙治沙工作經費納入本級預算,累計安排近400萬元。

  “我們堅持‘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制定《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將防沙治沙項目作為生態安全屏障規劃的重要內容,發揮投資集中的優勢,帶動全區沙化土地治理。”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了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山南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及自治區財政專項防沙治沙等重點工程項目,將工程造林、退耕還林等項目逐步向生態環境惡劣、土地沙化嚴重的區域布局,進一步形成合力,加快防沙治沙進程。”

  嚴控沙區水資源管理

  為加大沙區林草植被保護力度,我區實施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項目,對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沙化土地進行封禁保護﹔實施天然草地、重要濕地保護,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加強了灌木林的管護力度,並納入了地方公益林管護范圍,加大禁採管護力度﹔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沙區生態的違法違規行為。

  “我們還結合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加強草原禁牧、禁墾管理,加快高原植被退化區域植被恢復力度,遏制沙化土地蔓延、擴展。”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實施人工種草等措施,逐步改變個別地方經濟收入主要以牧業為主的單一狀況,實現由牛羊等家畜放養、散養向舍飼半舍飼、‘公司+農戶’規模養殖的逐步轉變,加快了植被和沙化土地的修復速度。”

  水是生命之源,我區還通過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控制“三條紅線”,嚴控沙區水資源管理。通過制定節水措施,推行節水灌溉方式和技術,推進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還以拉薩市為試點,開展地下水管理區劃分工作,探索開展地下水“一區一策”管理模式試點工作,進一步加強了城區施工降排水的管理力度。

(責編:郝潔、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