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察雅縣產業園,隱約聽到車間裡傳來不同頻率的金屬敲擊聲,進入這間金銀器生產車間,隻見一位中年人正在給十幾名學徒講授銀器打造方法,“這是老虎背上的圖案,你在雕刻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認真。”
這名講授的師傅名叫鄧巴多吉,來自察雅縣榮周鄉麥堆村。當地的金銀鍛制技藝已傳承了上千年,並形成了獨特的工藝風格。鄧巴多吉從小看父親次仁平措打造各種金銀器,耳濡目染,也逐漸喜歡上了這門手藝。
14歲那年,鄧巴多吉正式跟隨父親學習金銀器制作,成為麥堆金銀緞制技藝第六代傳承人。如今,鄧巴多吉已經是昌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察雅麥堆金銀打造制作技藝”傳承人了。
喜歡鑽研的鄧巴多吉,不僅經常向同行前輩請教,學習傳統技藝,而且還會對色彩、紋飾、工藝進行創新改良。他的產品不僅在昌都本地有口皆碑,而且經常銷往青海、四川和雲南等地。
指著一款別具特色的藏服裝飾,鄧巴多吉說:“要完成它的制作,需要經過鑄造、錘揲、鏨花、焊接、鎏金、掐絲、鑲嵌、鏤空、浮雕等20多道工序。”鄧巴多吉在這條路上已經走過了整整36年。2005年,他開始收學徒。“已經有40多名學徒出師,我的很多徒弟已經成為了技藝高超的匠人,有的則自己辦起了工作室。”
“以前工藝品都是分散在村民家中加工,不但生產效率低而且質量沒有保障。受條件限制,學徒也不多,帶動力不強。”鄧巴多吉說,由於零散無序的生產方式,企業一直做不大,最多的一年隻銷售了90多萬元。
現如今,鄧巴多吉在產業園的車間裡有32名學徒,其中15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學徒每月的工資是3500元左右,學成畢業后,可以繼續留在企業上班,也可以自己創業,加工好的金銀器,公司可以幫助尋找銷售渠道。”鄧巴多吉說,自從搬來了扶貧產業園,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加入到金銀器制作中來。他們不但可以在家門口工作,增加了收入,而且企業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今年以來,就已經接到100多萬元的訂單,比往年增加了不少。
今年25歲的阿旺朗珠和弟弟扎西,跟著鄧巴多吉學習這門手藝有4年多了,他倆的手藝進步很快,現在都可以獨立完成一些中等難度的產品了,僅去年就增收6萬多元。
阿旺朗珠回憶說:“家裡因為孩子多,父母收入微薄,生活比較艱難。現在我跟弟弟在這裡學手藝,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隨著時代變遷,純手工打造金銀器這一傳統工藝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如何讓純手工打造金銀器之美得到更多年輕工匠們的青睞和消費者的追捧,鄧巴多吉開始了新的思考與探索。
“下一步,我要讓學徒們走出去,與更多的金銀器打造工匠交流學習,並借助互聯網,把我們打造出來的產品銷售出去,在做大企業的同時,招收更多的貧困戶學徒,帶動他們學技術增收入。”鄧巴多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