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硬化的院子裡,次仁巴宗看到前方地面有片樹葉。她趕緊彎腰拾撿,丟到一旁,繁花似錦的小院重歸干淨整潔。
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加查縣,一提起安繞鎮熱果村的村民次仁巴宗,知道她的人都不由贊嘆。
58歲的次仁巴宗,看著身形瘦小、走路蹣跚,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靠著雙手的辛勤勞作,她讓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過上了糧食滿倉、吃穿不愁的美好生活。
坐在寬敞明亮的客廳,次仁巴宗回想著那些艱難的日子。臉上始終帶著笑意,“一個人的心不能懶下來,如果心懶了,那就什麼事情都干不了。”
圖為山南市加查縣安繞鎮熱果村村民次仁巴宗的家 攝影:王媛媛
圖為次仁巴宗在自家客廳 攝影:王媛媛
圖為次仁巴宗(左一)一家的全家福 翻拍:王媛媛
15歲那年,次仁巴宗稚嫩的肩膀上扛起了家庭的重擔。
母親視力模糊,大哥早已成家分戶單過,二哥不會說話,自己又腿腳殘疾,家裡的生活該如何維計?
好在,次仁巴宗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村裡的供銷社當會計。靠著自己在供銷社掙點“工分”,家裡算是撐了下來。
3年后,次仁巴宗沒了這份工作,因為村裡開始土地承包了。“分到了11畝土地,家裡的困難才剛剛開始。那時候,地裡的活兒,都是媽媽和哥哥硬撐著干的。”
懂事的次仁巴宗不忍家人如此辛苦,她開始自學縫紉。
借錢買了縫紉機,把自己的衣服拆了縫、縫了拆,反復嘗試,次仁巴宗總算學會了。“慢慢地,就有人拿著布匹上門來找我做衣服了。”物資匱乏的年代,布料來之不易。次仁巴宗格外珍惜每一個實踐的機會,有村民拿著布匹上門做衣服,她都說先不要工錢,做好了就行。
就這樣,縫紉技藝掌握了,次仁巴宗並沒有賺到錢。“大家想著我家裡沒有勞動力,每到播種、收割的季節,都幫著我家干活,每次我家地裡的活兒都是村裡最先干完的。”次仁巴宗說,她給村裡人制衣,大家又用另一種方式幫了她的忙。
學會了縫紉制衣,次仁巴宗也漸漸摸透了氆氌、卡墊編織的竅門。為了獲得編織氆氌和卡墊的羊毛線,腿腳不便的次仁巴宗帶著自家核桃樹結的核桃,前往措美縣與當地牧民交換羊毛線。羊毛線的品質好,自己又肯鑽研,次仁巴宗自制的氆氌、卡墊也受到大家的歡迎,一年能賣上千元。
靠著售賣編織品,家裡慢慢有了積蓄。次仁巴宗又拜托大哥出村、過吊橋,去雅魯藏布江南岸的加查縣城進貨,開起了小賣部。
圖為與山南市加查縣城隔江相望的加查縣安繞鎮熱果村 攝影:王媛媛
圖為次仁巴宗展示自己制作的編織品 攝影:王媛媛
圖為次仁巴宗家擺放的織布機 攝影:王媛媛
家裡的日子慢慢好了起來。
進入新世紀,次仁巴宗終於有了喘口氣的時間。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養子次仁旺杰成家了。家庭的重擔有兒子和兒媳幫著分擔,次仁巴宗也輕鬆一點了。
2007年,家裡蓋了新房子。520平方米、19間的新房裡,客廳、臥室、廚房被次仁巴宗打理得一塵不染,糧食儲藏間裡,地裡的收獲盡數歸倉。
依靠勤勞的雙手,次仁巴宗將自家的生活經營得美滿幸福。二樓的一間房間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最美家庭”等獎狀和榮譽証書,是對她勵志人生的肯定。
習慣了忙碌的生活,次仁巴宗閑不下來。
“我平時就待在家裡,誰想學編織,就來我家。”從1990年開始,次仁巴宗把自己所會的編織技藝傾囊相授。40名附近村民靠著編織技藝,為家庭增收。
現在,次仁巴宗仍想教授編織技藝。“這裡有虫草可以挖,但畢竟是自然的饋贈。學習一門手藝,掌握一門技能,才是長久之計。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還有什麼不滿足的。隻要自己勤奮,好日子還很長。”
圖為次仁巴宗2015年獲得的“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証書 攝影:王媛媛
圖為次仁巴宗家的糧食儲藏間 攝影:王媛媛
圖為次仁巴宗在自家院裡子修剪花朵 攝影:王媛媛
圖為次仁巴宗在照看母親索朗卓瑪喝水 攝影:王媛媛
坐在自家客廳藏式沙發上,次仁巴宗將自己的人生經歷略略講述。帶著微笑的她,回想起那些苦難的生活,像是路遇一段荊棘后,終見繁華盛開。
她的身后,院子一角的樹蔭下,109歲的母親索朗卓瑪像往常一樣躺在椅子上歇息。偶有絲絲光線透過片片綠葉照在老人的臉上,印下靜好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