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木雕技藝”傳承人拉巴次仁:用技藝雕刻時光

2020年06月08日16:07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拉薩木雕技藝”傳承人拉巴次仁:用技藝雕刻時光

  拉巴次仁介紹自己的木雕作品。賀建明 攝

  拉巴次仁正在進行木雕作品制作。賀建明 攝

  拉巴次仁新近制作完成的木雕作品。賀建明 攝

  “咚咚咚”,左手手持雕刻刀,右手緊握木槌,拉巴次仁按著預先描繪好的線條,一下下鑿刻著眼前的木板。10多分鐘后,一片栩栩如生的葉片形象地呈現在眼前。

  51歲的拉巴次仁從事手工木雕制作有36年了。“從懂事起,看到木雕作品我就會目不轉睛地觀察,打心裡喜歡這項技藝。”拉巴次仁回憶說。

  1983年,布達拉宮對部分木質房梁、門柱開展修復。當時15歲的拉巴次仁找到主持修復工作的木雕大師德慶,表達了自己想跟隨其學習木雕技藝的強烈願望。德慶老師告訴他:“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制作的精美木雕作品會流傳下去,被后人所贊美感嘆。”此后,拉巴次仁一直跟隨德慶老師潛心學習木雕技藝20多年。

  西藏的木雕應用到建筑方面可以追溯到古格王朝時期,許多精美木雕作品流傳至今。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普通群眾也開始將木雕作品用在自家建筑裝飾上。這不但堅定了拉巴次仁堅守這份技藝的信心,也讓他更加精益求精。

  一件木雕作品的好壞與很多因素有關,而原料是最重要的基礎。拉巴次仁的作品一直選用產自西藏山南的白楊木,這種木材木質堅韌、強度較高,適宜制作木雕作品。每年,他都要親自去現場挑選木材,之后的切割、自然風干、分片等程序也要親自把關——一塊木板擺到他的工作台上之前,至少要經歷1年半到2年的時間。

  “隻有時間的沉澱,才能獲得好的木雕原材料,以此來確保作品經年不干裂、不腐蝕,才能讓作品永久流傳。”拉巴次仁說。

  材料選好,下一步就是繪圖了。通過多年積累,他能夠根據需求熟練准確地繪制出一張張雕刻圖紙,再將圖紙蒙在木板上,鏤空多余的部分,然后精雕細琢。

  在拉巴次仁的工具箱裡,有大小、形態各異的雕刻刀60余把。為讓雕刻更加精細、圓潤,他一直手工打造雕刻刀,已經記不清用壞了多少把——師傅臨終前贈送的磨刀石,10年間被他從3公斤多用到了不足1公斤。

  腰部力量下沉、右臂前傾、右手緊握雕刻刀用力,一鑿一鑿,小的物件也要鑿一萬次以上才能成型。大一點的作品則需要拉巴次仁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大約半個月才能完成。“手工木雕要保留藏式雕刻的原汁原味,少一刀,作品的立體感、圓潤程度都會大打折扣。作為手工藝人,要對歷史負責,畢竟很多作品是要流傳下去的。”拉巴次仁說。

  刀鋒銳利、線條多變,拉巴次仁免不了偶爾被雕刻刀劃傷。雖然各種自動化工具層出不窮,但他堅守著手工雕刻,有著自己的思考。“現代科技進步,我們也不是一味遵循守舊。但雕刻務必堅持純手工,隻有手上的感覺才是最真實的。手工作品有手藝人心血融在其中,作品是獨特的、有生命的。”他說。

  憑借對傳統工藝的堅守,對工匠精神的執著,拉巴次仁被評為2019年度“西藏工匠”。當下,除了把每一件作品做好,他還在積極培養徒弟,努力將西藏手工木雕技藝傳承好。

(責編:廉夢歌、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