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醫院民族醫藥古籍文獻整理研究項目成果豐碩

李海霞

2020年06月04日10:27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西藏商報
 
原標題:自治區藏醫院民族醫藥古籍文獻整理研究項目成果豐碩

  2010年,自治區藏醫院啟動了民族醫藥古籍文獻整理研究項目,進行古籍文獻的搜集、搶救、整理工作。2014年,在自治區藏醫院副院長銀巴的帶領下,該院文獻研究所和天文歷算研究所編制完成了包含600多卷珍藏的藏醫與天文歷算古籍文獻資料信息表。經過10余年的研究整理,目前,已經完成了145部藏醫藥、天文歷算的古籍整理研究任務,並且已正式出版發行。其中,天文歷算方面的古籍為46部,但還有許多古籍有待整理與出版。據悉,2020年計劃完成10至20部天文歷算古籍出版任務。

  藏族天文歷算學是世代居住、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老百姓在長期生產活動中不斷觀察日月星辰、冷暖氣候等天象和四時節氣、動植物生長變化等自然現象,總結和積累實踐經驗並吸收周邊天文歷算學說而發展起來的,是中國文化大觀園裡一朵瑰麗花朵。

  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流傳下來的天文歷算學方面的古籍資料浩如煙海。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珍貴的資料或遺失或破損,或被塵封,鮮為人知。面對這樣的現狀,經過前期的摸底調查,自治區藏醫院於2010年啟動了民族醫藥古籍文獻整理研究項目,進行搶救性保護。其中便包括天文歷算方面的古籍資料整理。

  6月2日,記者前往自治區藏醫院,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天文歷算方面的古籍資料。“現在差不多接近尾聲了,大概還有20余部沒有整理,預計還要花兩年時間。”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多杰介紹。

  聽起來很輕鬆的一句話,背后是十幾位專家的付出。在過去這些年裡,天文歷算專家們一邊進行日常工作,一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進行古籍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影印、出版等工作。

  搜集資料是所有工作的基礎。但是,這些古籍文獻分布零散、范圍廣,導致搜集工作難度非常大。“有關天文歷算學的古籍資料非常豐富,但很多都流散於民間各地,前期摸底調查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哪裡有消息,我們就到哪裡去進行實地調研和考察。”多杰說。

  天文歷算學的研究領域較廣,不僅包括了五大行星運動值的推算,閏月和重缺日的設置、日月食的預報等,還涉及到依據天文歷算學原理推算各地適宜的農耕牧作時機、物候、節令、地震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人體脈相變化周期、各種藏藥的採集時間等很多內容,研究內容輻射到多個相關學科領域。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工作人員搜集的天文歷算古籍資料涉及到了白算(時輪歷)、黑算(從漢族地區傳來的五行佔)、佔音術、民間物候歷等方面。到目前,自治區藏醫院已經完成了145部藏醫藥、天文歷算的古籍整理研究出版任務,並且已正式出版發行。其中,天文歷算方面的古籍為46部。“最大的收獲是2016年出版的《雪域藏醫藥歷算大典》。”多杰說,還有《21部藏醫藥、天文歷算文獻整理研究》等。

  由於路途遙遠,很多地方又不允許拿走古籍資料,為此,專家們走到哪裡都帶著掃描儀。“我們的很多古籍資料來自布達拉宮、哲蚌寺等地方,大多是古籍文獻的孤本、珍本,是不允許帶走的。所以,工作人員會先將所有資料進行掃描,后面再做進一步的處理。”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掃描完畢后,再進行圖片處理、打印、排版、校對等一系列工作。

  “古籍文獻整理出版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影印。對母本進行掃描,再對得到的圖片進行處理后出版。”多杰介紹,“二是電腦打字錄入。這個更復雜繁瑣,因為要將所有古籍資料上的內容重新輸入、排版、校對。”

  相較於其他古籍文獻,天文歷算古籍文獻資料的整理出版更為復雜。在整個工作中,編纂工作是非常繁瑣的一個環節。不僅要保持母本的完整性和原始性特點,還要盡量做到更詳細的校勘、注解和考証。

  參與了整個過程的多杰表示:“編纂這部分很費精力。因為不僅要掃描復印母本,還要掌握所有的資料。為此,大家將所有內容做成簡易版的,一有時間就學習解讀,為編寫目錄和撰寫內容概要做准備。”

  在整理現場,記者看到工作人員互相配合,一人將原版上的內容錄入電子文檔中,另一人進行核對。“因為涉及到了很多數字、公式方面的內容。”多杰說,“尤其校對時,不僅要核對數字,還要對公式計算驗証。同時,還要針對同一內容,與其他版本進行比對分析,力爭做到最准確。”

  究竟為何要做這樣一件事?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研究成果的正式出版,將對藏醫藥的教學、科研、臨床、生產研究等領域提供極其珍貴的參考文獻。尤其對很多專業人員來說,具有重要的研究、參考和珍藏價值。能將這些稀世資料付諸出版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責編:廉夢歌、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