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楚河畔的“產業革命”

2020年05月15日12:24  來源:西藏日報
 
原標題:年楚河畔的“產業革命”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白朗縣委以黨建促脫貧,打破思維定勢,確立建設高原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的發展方向。明確了“三區一廊十園”產業格局,打造萬畝有機果蔬、萬畝有機青稞、萬畝有機枸杞、萬畝人工飼草與規模化養殖“四個萬畝”重點產業項目,形成了“五彩天域·有機白朗”地域公共品牌,把貧困群眾緊緊連在產業鏈上,實現了全縣貧困人口高質量脫貧。

  “脫貧攻堅是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是關系白朗人民根本利益的第一民生工程,不管有多少困難險阻,都決不能退縮,擼起袖子干,就一定能夠找到辦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這是白朗縣委班子發出的豪邁誓言。

  位於珠峰腳下、雅魯藏布江的重要支流——年楚河畔的白朗縣,縣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資源匱乏,基礎薄弱,是西藏的傳統農牧業大縣和國家級貧困縣。全縣5萬人口中,農牧民人口佔到93.4%,經濟結構單一,自主發展能力弱,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

  近年來,白朗縣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擺脫貧困的根本出路,推動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型,打造高原綠色農產品供給基地,把貧困群眾緊緊連在產業鏈上,實現充分就業、多重受益、持續增收,保証高質量脫貧摘帽。

  打破思維定勢

  確立發展方向

  發展扶貧產業是脫貧的根本保障。面對基礎薄弱、沒條件做產業的質疑,白朗縣打破思維定勢,“跳出白朗看白朗”,准確把握自身在全區全國大局中的定位,確立了建設高原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的發展方向。

  2016年9月,白朗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扶貧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選調精兵強將組建了產業工作專班,召開了扶貧產業發展大會。會上,縣委班子決定,立即啟動扶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做到“一年有勢頭、兩年有看頭、三年大突破”﹔實施聚焦、創新、開放、融合四大產業發展戰略,實施推動產業發展十項舉措。一場扶貧產業發展攻堅戰在年楚河畔打響。

  白朗縣委班子結合實際,多方聯系到中國農科院、山東農科院、西藏農科院及相關部門專家,登門求教,請他們來白朗縣傳經送寶、把脈會診。同時,開展基層調研,深入到農牧區、群眾家中、田間地頭,深入到企業車間、專合組織、種植大戶,深入到拉薩、日喀則、周邊縣城和區外大城市的商品市場、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與經銷戶、顧客、游客交流求教。

  通過多方取經、調研市場后,白朗縣制定了“十三五”扶貧產業項目規劃,建立起了完備的扶貧產業規劃體系和重點項目庫,明確了“三區一廊十園”產業格局,打造出萬畝有機果蔬、萬畝有機青稞、萬畝有機枸杞、萬畝人工飼草與規模化養殖“四個萬畝”重點產業項目,形成了“五彩天域·有機白朗”地域公共品牌。

  堅持改革動力

  打造“白朗模式”

  面對扶貧產業發展道路上的重重難關,白朗縣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向改革要動力,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闖出了一條符合白朗縣實際的路子,打造“白朗模式”。

  產業要發展,主體是關鍵。缺乏優質經營主體,是白朗縣扶貧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為了打破瓶頸,白朗縣實行“兩手抓”,一手抓招商,一手抓培育。一次偶然的機會,白朗縣干部聽說有企業在其他縣試種枸杞取得成功,但是供應地和相關保障條件解決不了。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白朗縣委立即聯系該企業,邀請他們到白朗縣考察,針對原先存在的問題逐項研究分析,一一解決落實,成功引進該企業,在白朗縣建立了西藏第一個規模化有機枸杞種植加工基地,基地產出的枸杞通過了歐盟、美國、日本等國的有機認証,兌現勞務工資、土地流轉等收入5200多萬元,帶動大批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在白朗縣的不懈努力下,全縣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1家,農牧民專合組織282家,家庭農場和種植養殖大戶951家,為全縣563名貧困勞動力提供穩定就業崗位,帶動4071名貧困人口脫貧。

  產業要發展,科技是支撐。現代農牧產業必須靠科技出特色、出優勢、出效益,但白朗縣科技人才嚴重匱乏,服務保障能力嚴重不足。對此,白朗縣建立了合作、聯結、培育3大科技發展體系。

  目前,白朗縣與10余家國內專業院校達成合作,培育了上千名本土科技人才,扶貧重點產業科技服務得到有效保障﹔引入了一批最新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在產品品種、種植技術上形成了領先優勢。在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下,白朗有機青稞進入美國市場,有機果蔬深受青睞並建成全西藏首個出口基地,有機枸杞在國際博覽會上引發驚嘆,有機乳制品走向全國,民族文化手工產品遠銷國內都市和歐美市場。

  建立健全機制

  共享發展成果

  面對貧困群眾盡快脫貧的強烈願望,白朗縣始終把促進脫貧作為發展扶貧產業的根本目標,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和激勵帶動機制,讓群眾參與到扶貧產業中來。

  ——建立“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實行一戶一策、一戶多策,通過獎補等方式解決貧困群眾的生產資料、前期投入問題,通過企業與政府合作解決新品種推廣、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等問題,把分散的貧困戶變為種植養殖大戶、合作社社員、產業工人,吸納貧困群眾直接參與扶貧產業發展。僅有機果蔬產業就通過3大基地、29個合作社帶動貧困群眾2000余人。

  ——發揮扶貧產業綜合帶動效益。扶貧企業向貧困群眾訂單式收購農畜產品2800多萬公斤,民族手工制品4.1萬米﹔扶貧企業為農牧民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種植養殖大戶和貧困群眾提供新品種推廣和技術指導﹔截至目前,白朗縣扶貧產業項目流轉土地20894畝,兌現流轉資金4365.43萬元。

  ——整合扶貧產業收益,建立激勵機制。對無勞動力的貧困群眾直接兌現產業分紅,對貧困勞動力根據自身勞動經營收入情況實行獎補,大力倡導“勞動光榮、勞動脫貧”風尚,激發了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全面消除了因懶惰致貧現象,實現了“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責編:郝潔、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