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濟民:  “95后”第一書記的扶貧路

王珊

2020年04月30日10:36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鄒濟民: “95后”第一書記的扶貧路

  彎彎山道上那汗濕衣衫的背影,縱橫阡陌中那沾滿泥土的鞋子,昏暗燈光下那訪貧問苦的關切,萬籟俱寂夜那一碗泡面的晚餐……這一個個鏡頭切換出來的,是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通麥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鄒濟民的工作和生活。為了那一片深愛著的熱土能結出累累碩果,為了讓村民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鄒濟民揮洒著脫貧攻堅的激情與汗水。

  2019年1月,24歲的鄒濟民被組織選派為巴宜區米瑞鄉通麥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一年多的時間裡,他主動肩負起扶貧新使命,積極融入群眾朋友圈,全身心扑在脫貧事業上,努力成為服務群眾的“貼心人”、脫貧致富的“引路人”。

  貼近群眾,打通干群“連心橋”

  扎實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要最大程度解決人民群眾的民生訴求,用實際行動為黨贏得群眾的衷心擁護。

  剛到村裡的第二天,鄒濟民就去貧困戶家中走訪。五保戶頓珠卓瑪的住宿條件相對較差,在勸說她去集中供養中心無果后,鄒濟民看到她的棉被用了好幾年,破舊不堪,心裡很不是滋味,立即買來3床棉被送給她,還反復叮囑:“要在底下墊上一層,上面蓋兩層,晚上睡好一點,白天才能有精神,享清福的年紀不能再受苦了。”

  在鄒濟民看來,一個人隻有吃得香、睡得好才有健康生活,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不愁三保障”的民心所向之處,最大程度解決人民群眾的民生訴求,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志智雙扶,注入脫貧“內生力”

  扶貧先扶志,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這需要基層干部發揚釘釘子精神,把群眾思想工作做在平時,潛移默化地消除“等靠要”思想。

  貧困戶仁青扎西一家從昌都市搬遷到通麥村,因為沒有文化、技術、土地導致生活困難,存在“等靠要”思想,滿足於現狀,做思想工作時較為困難。

  仁青扎西的2個孩子多杰次仁和扎西群措放假期間每天在家玩,也不寫作業,鄒濟民就主動提出幫助他們補習功課,課余時間還和他們玩游戲。漸漸地,鄒濟民和仁青扎西一家熟絡了,談心的時間越來越多。“你們要多為孩子考慮,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要給孩子樹立自食其力的榜樣。政府可以幫助你買魚竿,但不能天天給你一條魚。你們要不先去蔬菜基地打工,既可以拿工資又可以學技術。”

  在鄒濟民不停地勸說下,仁青扎西和妻子尼瑪宗擁開始在村裡的蔬菜基地務工。為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務工積極性,鄒濟民主動協調蔬菜基地與貧困戶簽訂“保底分紅+出勤獎勵”協議,2019年,仁青扎西一家僅在蔬菜基地務工就收入3萬余元。

  給錢給物能解一時之貧,扶志扶智才能拔掉窮根,現在的仁青扎西一家脫貧底氣增強了,信心更足,脫貧的內生動力被真正激發了。

  黨建引領,拓寬增收“新門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中明確地指出,在扶貧中,要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否則,整個扶貧工作將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強大的動力,已經取得的扶貧成果也就有喪失的危險。

  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鄒濟民積極組織全村各戶代表到相鄰縣區學習蘋果種植技術,為村集體經濟提供技術保障,實行“支部+合作社+農戶”管理模式,由蘋果種植管護小組統一打理,確保蘋果種植品質。承辦2019首屆西藏林芝蘋果品鑒推介會,進一步擴大通麥村“林芝蘋果”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影響力,為群眾增收致富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強化黨建引領,大力開發通麥村旅游資源,結合地處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旅游環線優勢,依托蘋果基地和蔬菜基地,申報了“觀光游覽、特色餐飲、蔬果採摘”為一體的農家樂項目,通過優化村內產業結構,努力讓群眾吃上“旅游飯”,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

  自從當上駐村第一書記,鄒濟民吃住在村,每天走村入戶,成了愛串門的駐村第一書記,也成了村民的“貼心人”,他用腳步一遍一遍丈量著他熱愛的這塊土地。“立大志,奔小康,前進路上敢擔當。鬢微霜,又何妨,無悔圓夢民安康”。這個說話干脆利落、辦事雷厲風行的駐村第一書記,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忠誠與擔當!

(責編:郝潔、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