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瑪加措:隻要群眾有需要,黨員干部就應義不容辭地沖上去

2020年01月16日16:23  來源:人民網-西藏頻道
 

人民網林芝1月16日電(唐啟勝) 1963年出生的白瑪加措,今年57歲。歷經半個多世紀歲月的洗禮,老人的發絲早已黑白參半,但一顆為民服務的初心卻始終沒變。

“隻要群眾有需要,黨員干部就應義不容辭地沖上去。”2007年,白瑪加措當選工布江達縣仲莎鄉那崗行政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他走遍下轄的五個自然村,聽取群眾呼聲。

橋!橋!橋!不出所料,五個村百姓都為“橋”所困。

那崗村在遠離318國道的山谷中,一條尼洋河支流串聯起五個自然村,一條鄉道是那崗村群眾與外界連通的唯一通道,而這條鄉道又多次跨越河流,隻要鄉道上的橋垮了,那崗村群眾出村的路就斷了。

白瑪加措(前排右一)向那崗村村民宣讀並解釋村規民約。

“我們這邊的橋一直都是木橋,風吹日晒的,加上河水侵蝕,不定期加固就很容易出問題。”回憶起2008年,自己找白瑪加措整修仲村橫跨仲布容河木橋時的情景,那崗村仲自然村的才旺次仁仍記憶猶新。

因年久失修,橋墩部分破損、橋面部分木板斷裂,仲自然村9米長的木橋隨時都有可能坍塌。“當時大家也很支持整修木橋,於是,當年4月份,我們組織了70人的隊伍,斷斷續續干了7天,把木橋重新加固了。”白瑪加措說,很可惜,2009年,一場大雨引發河水暴漲,還是把木橋沖毀了。

白瑪加措與老橋合影。

“我當時都要愁死了,橋斷了就沒法去上學了。”今年21歲的巴桑玉珍,現在是工布江達縣農業銀行的職員。當時,她住在斜自然村,去鄉裡讀書,仲自然村的木橋是必經之路。

就在巴桑玉珍滿心擔憂的時候,白瑪加措把相關情況匯報給了上級部門,不久,上級部門派人到仲自然村查看情況,很快,村裡便拿到了建橋資金的批復。

事后,縣裡相關負責同志找到了白瑪加措,說他為人民群眾做實事值得肯定,但越級要項目的做法不對,工作要注意方法。

白瑪加措與新橋合影。

“村裡的村民知道我‘挨批’了,見到我就安慰我,說我這麼做都是為了村子,他們都記在心裡呢。” 白瑪加措說,“那一刻,我真正感覺橋‘架’到了老百姓心裡。”

於是,2011年,白瑪加措找援藏領導申請斜自然村鋼索橋修建資金,2015年在村村通公路的政策背景下,打報告為那崗村村內道路硬化、太陽能電燈安裝爭取修建資金,2018年為修建那崗村幼兒園建言獻策等等。哪裡有百姓的利益,哪裡就有白瑪加措的身影,而與百姓的“連心橋”,也在不知不覺間加固著。

“其實我就是把黨和政府的優惠政策傳達下來、落實落地。”白瑪加措說,諸如修橋、筑路的資金都是黨和政府給的,太陽能路燈、水渠也是黨和政府建的。自己要做的就是把黨和政府的政策落實好、講清楚,要筑牢黨和群眾的“連心橋”。

白瑪加措(左一 )向村民宣講“四講四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村子發生很大的變化,進出村子方便了,水渠都修到地頭上了。”白瑪加措說,“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一直無聲無息地滋潤著百姓,大家也特別感激黨和政府,隻要有啥號召,百姓都積極響應。現在正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整治村容村貌、清理道路垃圾、做好個人衛生等等,群眾很樂於參與。”

“一直以來,黨和政府做的都是對咱老百姓好的事情,現在肯定也是一樣。”斜自然村村民阿牛次仁說,隻要村裡組織,我總是第一個報名參加衛生清理。“我們受黨和政府這麼多年的恩情,也得想著回報不是?再說,村裡環境好了,受益的還是我們自己。”

白瑪加措說,現在做工作好做,是因為黨和政府多年來的關心關愛被群眾真實地感知到並記在了心裡,群眾和黨現在是心連著心!

寒風凜冽,十年前修的仲自然村水泥橋巍然屹立、剛鋪設的水渠管道泥土如新。白瑪加措正站在那崗村村委會會議室裡,向群眾宣講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聲音洪亮……

(責編:郝潔、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