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喜馬拉雅》幕后故事:記錄“玉麥三人鄉”

鄭璐 袁海霞

2020年01月14日10:25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電影《我的喜馬拉雅》幕后的故事:記錄“玉麥三人鄉”

  電影《我的喜馬拉雅》根據“玉麥三人鄉”真實事跡改編,講述了西藏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仁青及其兩個女兒卓瑪、格桑,在長達幾十年的歲月裡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影片上映以來,好評不斷。

  近日,記者聯系到影片的幾名演員和譯制工作者,傾聽他們講述電影《我的喜馬拉雅》背后的故事。

  “一個多月的拍攝,既是難忘的記憶,也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玉麥,在外人看來,是美麗的世外桃源﹔但是,當我們真正深入到實地時,才體會到什麼是‘孤島’,什麼叫作與孤獨為伍。”電影裡父親仁青的扮演者仁青頓珠不禁感嘆。

  仁青頓珠告訴記者,《我的喜馬拉雅》是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影視精品,展示了“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宏大主題,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之前看過‘玉麥三人鄉’的新聞報道,覺得他們幾十年的堅守非常偉大,父女兩代三人犧牲小家、克服困難,始終堅守在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玉麥鄉,這種崇高的精神感動著每一位愛國愛家的中國人。”

  仁青頓珠說,好的作品是每一個細節的打磨。為了塑造好仁青這個榜樣人物,他認真斟酌每一個動作,體態以及當時在那種環境下人物的內心狀態。“這對我來說不是難事,我是在農牧區長大的孩子,非常熟悉農牧民的生活,包括撿牛糞、放羊,放牛,干農活等。”

  據仁青頓珠回憶,最令他難忘的是和盜獵者搏斗的片段——仁青倒在冰冷的雪水裡。“半個多小時后,我的全身都凍僵了,身上穿著的30多斤重的羊皮袍子,被水浸泡之后,壓得我快起不來了,由此就可以想象,他們父女三人境遇的艱辛,我很欽佩!”

  一個家、兩代人,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化作時代強音: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祖國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在電影《我的喜馬拉雅》裡,每一位參與者都是那麼認真和投入,感動了觀眾,也感動了自己。

  “《我的喜馬拉雅》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壓力非常大,但是收獲更多。”影片中大女兒格桑的扮演者次德吉說,拿到劇本的第一時間,她就認真閱讀了一遍。“這部影片題材典型獨特,過去‘三人鄉’的生活異常艱辛、孤獨。很難想象,他們是靠著怎樣強大的信念和執著,才能一直堅守在這裡。”

  次德吉告訴記者,在扮演姐姐這個角色時,她甚至有些心疼。“格桑是那麼懂事,在年幼的時候失去了母親,早早開始分擔家裡的重任。特別是在父親出門巡山時,她不僅要照顧妹妹,還要幫助父親分擔重活,卻從不言苦。”

  次德吉說,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影片裡的父親是自私的,他“剝奪”了兩姐妹自由選擇的權利。但是對於國家來說,父親是偉大的,他耗盡一生默默堅守著這片土地。“他們守護著國旗,國旗也將一直守護著他們的信念。”

  《我的喜馬拉雅》於2019年10月6日在CCTV6電影頻道首播。上映一個月后,西藏的相關部門也開始了緊張的工作。自治區電影公司譯制科負責人次頓說:“那段日子真是‘壓力山大’,去年11月份每個工作的時間節點,我都記得非常清楚。”

  次頓告訴記者,去年11月初,自治區電影公司接到《我的喜馬拉雅》的譯制工作任務,在區黨委宣傳部的積極協調下,通過中影民族語譯制中心取得影片《我的喜馬拉雅》視音頻素材。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裡,自治區電影公司完成漢語台本和藏語台本的聽抄、校對工作,以及影片的前期配音和后期混錄工作。“2019年11月26日至27日,相關專家對影片譯制情況進行審查,譯制專班對影片進行了最后補錄、修改工作。28日,譯制后的影片上傳全國少數民族語譯制平台,影片譯制環節工作全部完成。在中影譯制中心和中宣部電影數字節目中心進一步審查並制作電影發行版母版后,《我的喜馬拉雅》拉薩藏語版在全區發行放映。”

  次頓說,影片裡,除了書記的話和旁白,藏語對話居多,對此,他們把帶有各地特色的藏語統一翻譯成拉薩藏語。“我們想讓西藏更多的觀眾聽懂、看懂這部影片,讓動人的故事繼續傳播和上演。”

(責編:旦增卓色、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