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口述丨续写援藏故事

白冰
2021年09月13日10:18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西藏频道
小字号

  2016年秋天,我结束援藏下来。借住家里来京治病的藏族干部次仁德吉一家还在。待她们返藏后,我再回到自己的房子。门前挂着白色的哈达,房间里还回荡着藏香的气息。我开始了援藏后的生活。

  人民大会堂的人大常委会分组会议厅内,有一幅“巍巍珠峰”的巨大油彩画。每次参加会议时,我都不经意地凝望一会儿。看到天际处山尖高耸,忍风傲雪,近处草原青笼,牛羊点缀,胸中总有些激荡。

  这几年来,但凡遇到来京开会、学习、办事的西藏同志,都难掩心中喜悦,千言万语,问东问西。援藏同事相聚的酒桌上,一起回想当年,都是经久不息的话题。那些见识到的神奇,感受到艰苦,还有贡献的成果,聊个没完。

  人回来了,直线五千里外的同志没把我当外人,通信联系不断,各种咨询、协调、求助如常。不能忘了在藏时人家对咱“高看一眼”,应当在工作上“关照三分”。所以不管份内份外,只要制度允许、能力所及,我都尽力帮助,从速办理。不久前,西藏一批干部来京培训,文件汇编要迟些印发。内部文件邮寄西藏的过程较长,再转到许多边远干部手里,可能误了培训实效。西藏同志找到了我。我赶紧向主管领导说明了情况,再加上点感情攻势,顺利地从印刷厂提前领取到一批还热乎的文件,交给西藏同志带上返程飞机。

  对西藏的了解,和对西藏的感情,也渗透进自己工作中。全国人大机关开展“中国人大故事”征文评选,我参加了评委会。一篇援藏前辈的文章引起我的关注。他讲述了在2009年,亲历西藏边境隆子县玉麦乡,这个中国人口最小的乡首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故事。当年全乡仅有人口8户、33人,在寒寂边陲升起国旗,守护着近2000平方公里广阔美丽的国土。我不免私心顿生,向评委们热情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感人之处和特殊意义,成功推动这篇文章入围。在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时,中央新闻媒体组织了纪录片的拍摄。审片会上,我向编导们提出建议,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依法召开省级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地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上一个重要记忆,希望加重一些镜头和文字。这个提议得到编导们的一致认可。

  2019年底,西藏自治区最后19个贫困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名单上最尾是阿里地区的革吉县。它处在羌塘高原深处海拔4800多米的大盆湖区,2014年我去访问,深为那里广袤瑰丽又寒冷苦寂所震撼。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援藏干部李伟同志,每次在和我聊天时,一定会笑谈住平房宿舍里没水没电没厕所的“荣耀”生活,流露出对乡亲和战友的牵挂。相信今天条件改善了很多。每次我们都相约一同回去看看,尽管心里知道机会很难。日前出差重庆,遇到同批任昌都类乌齐县副县长的刘厚成同志,他送了我一本援藏期间的诗集,其中两句很感人:“茫茫天地皆相忘,一瓣心香落掌中”。

  一天,手机收到短信链接,是山南地区藏族姑娘扎西央金,约我在拼多多上团购一件商品。我惊喜地和她聊了一会,问问那里情况。当年我在拉萨时,很多商品都不能快递送货,现在物流竟然延伸那么远了!记得她家乡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森林里盛产野生黄蘑菇,味道极好,但交通不便,极低的价格也难卖出去。现在交通畅通了,这些特色农产品将又给我们带来口福,也将让老百姓们致富增收。

  援藏时的孤独感已经远去,如今想起来,与藏族群众相处的时光都很珍贵。我多次给朋友讲西藏的感动经历,特别难忘那次乘公交车时忘了带零钱,一位藏族小伙子热情地替我塞票箱里一元钱。回来后,来自西藏的温暖也不断。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前,先遣同志打来电话:“散会了,晚上老地方火锅吧,都是在藏工作的同志。” “太感谢了,新的会风会纪要求,大会期间代表和工作人员不互相宴请,我在会风会纪监督组工作,要更严格自觉了。” “好的好的,以后再聚,欢迎回西藏看看,扎西德勒!”

  结束援藏第二年,我的女儿出生了。我给她取名字叫“益西”,藏语是智慧的意思。我想,今后她上了学、参加工作,重名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容易被他人记住。没错,她寄托着我的西藏情缘。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