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纳木错北岸牧民土桑的牧羊生活
图为8月26日深夜,西藏班戈县土桑、阿迪等三位牧民在纳木错湖边放牧点板房内避雨。 江飞波 摄
37岁的土桑是西藏那曲班戈县青龙乡嘎雄村的牧民,8月,他和同村另两位牧民负责照看村里的羊群,在美丽的纳木错北岸湖边放牧。
“我们一般早上吃糌粑,把羊群赶到附近的草场后简单吃些饼子当午饭,晚上回到湖边把羊圈好,再煮些羊肉饺子。”近日,土桑对中新网记者介绍自己的牧羊生活。
记者看到他们时,天色已暗,三人正将羊群赶到羊圈里。羊圈就在湖边,村里在此修了一座简易板房、搭了一顶帐篷,牧民们用以遮风避雨。
图为8月26日晚,纳木错北岸湖边的星空。 江飞波 摄
天黑后,银河横亘天际。“你运气好,今天可以看到星星,前几天都是阴天。”土桑一边对记者说,一边在屋里的藏式炉子里点火,准备做酥油茶和晚饭。
土桑是三人中唯一能使用普通话交流的牧民,他介绍,村里近年成立了合作社,各家各户的牦牛、羊和牧场都算作股份加入合作社,年底进行分红、分酥油等。
“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在拉萨读小学,一个在班戈县读中学。”围着火炉,土桑说,家里一年纯收入约有三、四万元(人民币,下同),自己拥有B2驾驶证,不放牧时可以开车跑运输。
8月27日清晨,土桑呼喊隔壁帐篷的牧民起床,远处为朝阳照耀在念青唐古拉雪山上。 江飞波 摄
夜里,纳木错风云突变,没一会儿便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三人匆匆吃过晚饭,便打着手电筒去看羊群。“怕羊群受惊冲破围栏,夜里跑散了就麻烦了。”三人将羊圈检查一遍,才回到板房里避雨。
放牧点没有通电,手机的网络信号也不稳定,照明和手机充电均依靠几块太阳能电池板白天蓄电,晚上使用。深夜,依靠时有时无的信号,三位牧民不时和家人、朋友们聊着语音。
雨下了一会儿,位置较低的一个羊圈中有些积水,一位牧民不放心,便抱着被褥前往旁边的帐篷过夜。
土桑的早饭为糌粑。 江飞波 摄
第二天清晨7时许,纳木错的东边已经显出了鱼肚白,天色越来越亮,朝霞映红了湖面,对岸的念青唐古拉雪山清晰可见。三人起床先查看羊圈,随后生火、煮茶、和糌粑。
吃过糌粑后,三人各自将负责的羊群驱赶出羊圈,朝着不同的方向放牧。土桑背着一个背包,里面装有饼子、茶水、一个苹果和一把雨伞,腰上别着藏式牧鞭“吾尔朵”和一个装着牦牛绒毛的袋子。
走出羊圈后,土桑赶着700多只羊往山坡上去,他一边走着一边将牦牛毛捻成细线。“湖边风景好,待会儿羊群就到山上去了,在那里可以俯瞰纳木错,也可以看见圣象天门。”土桑说,放牧的生活简单、充实。
西藏班戈县青龙乡嘎雄村的放牧点位于纳木错北岸湖边。 江飞波 摄
班戈县青龙乡党委书记尼玛占堆说,当地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气候恶劣加上草场资源有限,此前贫困一直困扰着当地牧民。
班戈县官方介绍,近年,该县陆续成立村级牧业合作社,整合优化牧民、牲畜、草场等资源,让牧民们抱团发展。得益于村级合作社的陆续成立、运行,2014年,班戈县马前乡嘎穷村成为全县首个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的“万元村”。2019年2月,全县实现脱贫摘帽。
尼玛占堆说,青龙乡于2017年成立村级牧业合作社。“以土桑为例,一个人可以照看700多只羊,这样的方式解放了不少劳动力,不用全村人都绑在牛群和羊群身上。”他说,除了牧业,青龙乡还拥有纳木错圣象天门景区,是当地增收的特色产业。
8月27日,土桑一边放牧一边捻牦牛毛线。 江飞波 摄
他介绍,2020年,圣象天门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门票收入分红和民宿收入分红总金额达370余万元。“2020年,青龙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万元,我们计划在做好牧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旅游服务、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为牧民们增收致富。”(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