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群众新生活: 今昔对比看变化 党的恩情记心间

张猛 王珊 胡文

2021年06月21日09:4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原标题:珞巴族群众新生活: 今昔对比看变化 党的恩情记心间

  初夏的一个清晨,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林芝市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才召村,远远地看见一个身着珞巴民族服饰的汉子站在村口,他是才召村党支部书记达波尔,热情地迎接我们。

  “辛苦了,欢迎来到珞巴族小康村才召村。”达波尔邀请我们到他家坐坐。

  结合珞巴族居住文化特点和传统建筑风格而建的房屋漂亮整洁,院子里各类花朵和草木竞相生长。“我们村有42户人家,都是搬迁户。大家都说,这里的居住条件和以前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新房子宽敞明亮,水泥硬化道路修到家门口,家家户户还通了自来水,村里还有文化活动广场、卫生室等设施,城里有的我们这儿也有,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在和记者闲聊的过程中,达波尔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我们一家十几口人挤在一个用木头和石块搭建的房子里,吃饭用的灶是用几块大点的石块垒的。”回忆起童年,1978年出生的达波尔感慨不已,“珞巴族以前都是住在山林里,不种地,靠上山打猎和捡野果子维持生活,我记得小时候经常饿得肚子咕咕叫。一年四季大家都披着一件羊皮,白天当衣服、晚上当被子。夏天还好,一到冬天下雪,冻得人连家门都出不去。村子里也没有诊所,有人生病一般都是自己到山上挖点草药熬水喝,或者干脆熬着。”

  为了改善当地珞巴族群众的生活条件,1985年,通过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多次动员,祖祖辈辈居住在山林里的珞巴族群众整体搬迁到了雅鲁藏布江边的才召村。

  “政府不仅给我们修建了住房,还分了土地和农业生产工具,我家那会儿分到了20亩地。”达波尔喜滋滋地说,“考虑到我们没有种过地,政府还让村里人去附近的米林农场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

  “搬下山后,政府在乡里建了小学,我和村里同龄的孩子就是在那会儿开始去上学的。学校给我们免了学费,还提供食宿。”1994年初中毕业后,达波尔没有继续读书,而是在米林县给一个老板开车,一天大约有40元收入。“这在当时收入算不错了,而且还可以开车去很多地方,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接下来几年里,达波尔还在县里、林芝市干过很多活儿。

  2006年,对口支援米林县的福建省厦门市从援藏资金中拿出了260万元,加上自治区民委投入的240万元,重新为才召村珞巴族群众修建了独门独院的砖混水泥结构的住房。同时还配套修建了水泥路面村道、排水沟以及村委会、村文化活动广场等,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沼气入户工程,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2019年,借着边境小康村建设这股东风,才召村42户村民集资修建了更漂亮的房子。“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的四合院,买了小汽车,用上了智能手机,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

  “村里的适龄孩子都上了学,学习好的还考上了大学。”达波尔骄傲地说,“生病了开车5分钟就能到县里的医院,村里还有专门的活动场所,村民们在劳动之余跳跳舞、唱唱歌,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2020年,才召村人均收入达2.6万元。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元化。“有的采集林下资源、种植药材,有的在县城做生意、跑运输等等。”达波尔说,除此之外,村里还有农家乐、养鸡场等集体经济,每年给村民们的分红也不少。

  “我家里去年的收入大概有15万元,这在村里属于普通水平。”达波尔说。

  谈起未来,达波尔说:“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如何把村里的才召沟利用起来,把它打造成对外展示珞巴族文化的窗口。”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