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罗布林卡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西藏4A级景区,是进藏游客必到的“打卡点”。
临近“五一”小长假,记者走进这座“宝贝园林”。虽然多处金顶在修缮,但仍能感受到古建筑群的视觉体验及其背后的历史底蕴。
“通过金顶鎏金、夯打阿嘎土等传统工艺,让蕴藏深厚历史记忆的古建筑保留其原貌。”罗布林卡金顶屋面修缮保护工程项目负责人边巴卓玛,穿梭在各修缮点的施工现场,为这里的修缮工作忙碌不止。
罗布林卡始建于公元1751年,是历代达赖喇嘛夏宫,也是西藏规模最大、营造最美、古迹最多的池苑式宫廷建筑。 迄今已有270年的历史。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直以来,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文物保护重视有加,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边巴卓玛说,数百年的古建文物至今“容颜”无损,这得益于中央政府不惜重金实施的保护。
2002年6月,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为3.3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罗布林卡项目投资6744万元。
此次金顶鎏金屋面修缮工程于2017年获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2019年底完成公开招标,2020年底启动先期准备工作,专项资金3868万元。
此次主要对坚赛颇章等9处古建筑金顶群进行鎏金修缮,同时对部分宫殿屋面阿嘎土(藏语中是指黏性强而色泽优美的一种风化石,是传统的建筑材料 )及部分文物设施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修缮。
边巴卓玛认为,古建文物的保护修缮要做到“原汁原味”,保证其原貌不改变。“修缮项目都要经过严格的勘察、设计、审批、立项和招标等程序,任何环节不能有半点马虎。”
“我们修缮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文物本体。”边巴卓玛介绍,罗布林卡每年还进行科技保护项目、抢救性保护项目和壁画维修项目。
她认为,由于长期风吹日晒和雨水的侵蚀,古建筑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因此,常态性的保护与修缮,也是“守住”罗布林卡“青春容颜”的关键之一。
“在本体面貌不改变的原则下,我们进行最小的干预。”边巴卓玛称,为了让古建筑保持原貌,此次修缮依然延用夯打阿嘎土等传统工艺。
守护罗布林卡40余年的古建保护专家阿旺洛珠介绍,西藏最精美珍贵的壁画往往绘制于顶层殿堂内,因此屋面阿嘎土工艺极为重要。
“平均每平方米的阿嘎土需要连续夯打7天。”阿旺洛珠介绍,“夯打阿嘎”是在西藏延用至今的修缮古建筑传统工艺,其铺设的主要材料是当地特有泥土,并与一定比例的碎石等混合后,平铺在屋顶、屋内地面,随后由数十人组成的阿嘎土队伍进行夯打和细致打磨,使之坚实无缝、光亮平滑。
阿旺洛珠说,阿嘎土的修缮工艺,能让古建原貌“容光焕发”,“这就是传统工艺的精髓所在。”
“他们在鎏金,这里不能停留太久。”记者跟随阿旺洛珠走进罗布林卡北侧较为僻静的小院时,数名工人带着防护面具在为金顶部件上鎏金。
阿旺洛珠说,他们已把金顶病害处的部件做好标记、标号之后进行了拆卸,对病害铜部件进行修补和鎏金,待鎏金完成后再将拆卸的部件归位复原。
“罗布林卡是藏文化的宝库,也是藏汉民族交往交融的见证,殿内壁画堪称清代时期的佳作。”边巴卓玛称,此次修缮项目虽点多面广,但部分宫殿有望在“五一”时开放,“罗布林卡将会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游客面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