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为生、出门骑马、喝河水、住土胚房、全家年收入刚过1万元......这是措美县谷堆乡扎西松多村牧民江白多吉搬迁前的生活写照。
正因如此,2016年,他们一家被列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随着一场全市范围内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江白多吉过上了城市新生活。回想起搬迁前后的生活,他直道:“真是翻天覆地。”
1961年出生的江白多吉一直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的措美县,放牧一直是他唯一的生计。一家人的开支,完全指望着村里给他家发放的60只羊。“放上一年牛羊,也只能在物交会时卖些牛羊肉,赚个一万来块钱。”江白多吉说。
“交通不方便,出门就是土路,村里看病也不方便,感冒在村里可以看,一旦生大病还是要到市里去......”江白多吉更向往城市的生活保障和质量。
变化,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虽然对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很不舍,但在政策公布的第一时间,他就报了名,盼望着早点搬进新家。
2018年7月9日,这是江白多吉记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包括他家在内的,来自全市各县的195户群众都搬进了泽当琼嘎顶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江白多吉还分到了一套带电梯的楼房。女婿第一时间为老两口置办了家具、家电等生活用品。
易地搬迁点临街而建,公交站就在小区大门口。走进小区一栋栋崭新的电梯公寓映入眼帘,地下停车场、路灯、绿化带一应俱全。
新生活一天天过着,养家糊口的新烦恼也随之而来。虽然搬迁过来家里的牲口卖了些钱,但钱也会花完的,更不能光想着靠政府,靠女儿养着,江白多吉总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回事儿。
“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搬迁前,松多村主任达瓦次仁的叮嘱还言犹在耳。可没文化、年纪又大,找工作哪有这么容易。
在江白多吉着急之时,琼嘎顶社区党支部书记巴桑卓嘎带着同事也在为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想辙。跑单位、跑企业,制定就业计划,大家伙忙前跑后的。
2019年5月,妻子丹增洛追先接到通知,到西藏华叽服饰的编织厂里上班,每个月有2500元的收入。2020年5月,江白多吉也接到了上班通知,在泽当饭店当起了保安,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随着女儿也在外地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收入多了,也稳了。
“现在用水、用电都很方便,交通也方便,水龙头打开就能喝上自来水,比起以前生活真的是好多了!”江白多吉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有着说不完的话。“搬来的老年人和残疾人都在小区里上班,就近就便,每天还管午饭,到其他工厂上班的居民,也有通勤车来接。”丹增洛追补充说。
辛苦一年,老两口也合计起了收入。“工资和各项惠民政策补贴加到一起,少说一年有五六万呢!”
保安的工作对于江白多吉来说也并不枯燥,反而让他和这个城市的距离更近了。除了工作之外,江白多吉一家在这里也收获了友情。作为老党员、联户长,他和自己的联户邻里们也非常和睦,大家有困难都会来找他帮忙,而他也不会闲着,时常到邻居家里走访,和大家拉拉家常。
据琼嘎顶社区副主任巴桑央宗介绍:“安置点群众基本实现了就业,社区里还设立了医务室,配备了5名医护人员轮流值班,方便群众就医。此外,每月社区都会组织一次群众日主题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促进邻里和谐。”
下一步,琼嘎顶社区将把帮助群众稳定就业,实现增收作为工作重点。同时,社区还将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志愿服务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感受到新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