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勒布沟吸氧去……”时下,相约到山南市错那县勒布沟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到勒布沟的游客越来越多,勒布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勒布”,藏语意为“好地方”。从错那县城出发,沿盘山公路下行二三十公里,海拔由4300米降到2800米,便是被人们称为“天然氧吧”的勒布沟。
勒布沟是人们对这一峡谷地带的俗称,实际上,勒布沟由吉巴门巴民族乡、贡日门巴民族乡、麻麻门巴民族乡、勒门巴民族乡组成。2014年,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实施后,麻麻门巴民族乡麻麻村群众开始兴办家庭旅馆,搞起了乡村旅游。近年来,勒门巴民族乡勒村等乡村紧随其后,也搞起了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勒布沟,好在哪?众说纷纭,“情人眼里出西施”,各有所爱。
来自四川的游客李女士最喜欢5月的勒布沟,她说:“看着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海,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再美不过了。”
而来自陕西的李先生则是追寻仓央嘉措而来,今年二十出头的他,大学刚毕业,是个仓央嘉措迷,与人谈话时,经常会“冒出”几句仓央嘉措的诗句。
勒布沟是仓央嘉措故里,从2012年开始,每年9月,错那县都会在勒布沟举办仓央嘉措情歌文化节,邀请四海宾朋赏大美勒布沟天然景色,感受浓郁的门巴民俗文化,探寻情歌大师仓央嘉措的足迹。
记者发现,乡村旅游在让游客领略勒布沟美景的同时,也让当地群众品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蜜。卓玛是麻麻村最早开办家庭旅馆的人家。她告诉记者,房子是政府补贴建的,一共三层,一楼是茶馆,二、三楼是客房,共7间客房、13张床位。开茶馆、办旅馆,一年收入将近10万元左右。
如今,麻麻村共有家庭旅馆49家、餐馆7家、茶馆6家、商店5家,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年人均增收近万元。
而近年来,与麻麻村相邻的勒村则不仅吃上了“旅游饭”,还喝上了“富裕茶”。该村生产的“勒仓莲”牌茶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还经常被游客抢购一空。
勒门巴民族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布次仁告诉记者,该乡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群众就开始种植茶叶。近年来,在安徽省的支援下,该村从黄山市引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高原有机茶的品质和知名度。
“我们现在有红茶和绿茶两个品种,生产的茶叶年前就预订出去了。”罗布次仁说:“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00人,去年人均分红近5000元。此外,大伙还可以在茶场打工,每人每天工资130元。茶叶已经成为村民增收的‘摇钱树’。”
勒村最早开办农家乐的吉如告诉记者,他家的农家乐最早其实是商店,后来才开了餐馆和旅馆。但商店生意一直很好,最早是从外面采购来的小商品好卖,现在是“勒仓莲”牌茶卖得最好。
“来这旅游的游客经常问:茶叶还有没有?”吉如说:“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没有党和政府带领我们搞边境小康村建设,我们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
“九万里风鹏正举”。如今,乡村旅游这股风已在山南市刮起,我们希望这股风刮得更劲些,带动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